立法院「守護校園中的未成年照顧者」座談會 
推動全面普查、師生培力課程、分級分流支持機制

明年即將啟動長照3.0計畫,社會普遍對成年家庭照顧者的處境已有理解,但有一群被遺忘的「未成年照顧者」,為了家中失能大人或身心障礙手足,被迫提早長大,背負著超齡的身體負荷與心理壓力,甚至影響一生發展。立法委員林月琴國會辦公室、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立法委員范雲國會辦公室今(30)於立院共同辦理「守護校園中的未成年照顧者」座談會,邀請官方、民團、學者共同討論解決之道,現場並有三位年輕照顧者現身說法。

把童年還給未成年家庭照顧者,支持政策必須盡速上路

「暑假過去了,就不會再重來!」立委林月琴強調,當未成年家庭照顧者成為家中不可或缺的「小小照顧者」,有人幫失能父母打針換藥、半夜照顧身心狀況不佳的母親,他們白天仍得在課堂學習,背負沉重責任。然而,他們的故事常被隱藏在孝道與「懂事」的光環下,背後卻是失學、同儕疏離與心理壓力的困境。林月琴指出,政策每慢一天落實,這些孩子就多一天必須獨自面對照顧重擔,而童年的流逝,無法回頭。

林月琴認為,台灣雖無正式統計,但規模絕不容小覷。現行社會安全網與教育系統,仍缺乏辨識與支持這群孩子的敏感度與機制,導致他們在體制縫隙中被遺落。她呼籲立即推動四大措施:建立全國性調查與通報機制、打造友善照顧校園、擴大長照及喘息服務至學齡照顧者,並針對弱勢兒少提供經濟與發展支持。

日本國中生每17人有一人是未成年照顧者,台灣呢?

廣義的「未成年照顧者」,包括負擔年幼手足與失能家人的照顧責任。若聚焦長期照顧的「未成年照顧者」,截至113年,全台約有89萬名家中有失能、失智或身心障礙者,其中就有未成年的兒少家人,協助餵飯、如廁、翻身拍背、上下床、洗澡、餵藥、扎針、清理傷口等身體照顧,或肩負煮飯、財務管理等家務,甚至承接生病家人的訴苦與情緒宣洩。

根據英國2021年英格蘭地區學校普查資料,5至16歲未成年照顧者約占全體女孩的1.5%與全體男孩的1.2%。而日本政府2021年公布照顧年幼手足或長照失能家人的「未成年照顧者」調查結果,每17名國中生中有1人(5.9%),每24名高中生有1人(4.2%)。15%國中照顧者表達有強烈精神感受,高中生因學制[1]不同19%~40%的照顧者感到精神上吃力。67%國中生照顧者不會跟他人討論,51.6%~64.2%高中生照顧者[2]也是。不說的原因包括「照顧煩惱不足以與他人討論」、「就算說了也無法改變什麼」、「家庭的事很難開口」、「照顧不是對家人以外的人訴說的煩惱」、「不想讓別人知道家裡的事情」、「不知道可以向誰訴說比較好」、「不想讓別人對自己的家庭有偏見」等。這項調查調查結果震驚日本社會,也成為2023年日本新成立「兒童家庭廳」的重要任務,並提出未成年家庭照顧者的定義:「一個經常處理本該由成人負責的家務或家庭照顧的孩子,他們的學業與人際關係發展嚴重被影響」。

三位「未成年照顧者」訴說迷惘與兩難

三位年輕照顧者在會中分享自身經驗。大四生美穎是新移民二代,自幼扮演父母關係不和的夾心餅乾,後來母親自殺離世,現在照顧肝硬化且多慢性病的父親,她上學期七成時間都在醫院度過,甚至一度要放棄學業。美穎說,她自小就覺得壓力很大但有不知所以,直到在校園講座接觸到家總,才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照顧者,即將畢業的她,現在也面對學業與照顧的兩難。

三十多歲的家源,有兩位極重度智能障礙與、精神障礙加智能障礙的哥哥,他從小就充滿疑問與不安:哥哥奇怪的問題行為、旁人的眼光與汙名化、父母的過度期待,「明明在自己最需要被照顧的年紀,卻需要懂得照顧別人」,。家源說,自己就像身陷「照顧牢籠的綑綁」,想發展自已的人生,卻有罪惡感。

四十多歲的羣諭,父親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在他小五時發病,自那一天起,「他的世界垮了下來」。面對不斷自殺、送醫的父親,與鎮日哭泣的母親,羣諭決定扮演保護家人的角色。長大後的他成為一名社工,但他發現戴上面具壓抑的方式強迫自己長大,也因此難以與人產生互相關懷的連結,因此經由「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子成為助人工作者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鼓起勇氣面對過去的複雜的家庭經驗,透過創傷知情達到自我療癒,希望自助助人。

專家呼籲:推動全體調查、發展師生教育課程、分級分流支持機制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指出,113年4月兒童節,家總首次針對台灣未成年照顧者提出三項政策訴求:一是全面進行「未成年照顧者普查」,有數據才能制定符合在地需求的對策。二是「發展師生培力課程」,讓師生更具理解與敏感度,協助身邊有需要的未成年照顧者。三是由教育部與衛福部合作建立「分級分流支持機制」,開學時進行的學生生活調查加上家中是否有長照需求、是否感受到長照壓力等題目,幫助導師及早發現班上有需求者:第一層是在校園加強1966長照專線宣導,推估九成五以上家庭皆能自行做好照顧安排,只需持續關懷。第二層是針對有身心壓力的未成年照顧者,先由輔導老師介入協助。第三層是經輔導老師評估有複雜問題者則轉介給社安網合作處遇,例如另有經濟狀況差、家長入獄、家暴、自殺等因素。陳景寧也檢討,家總過去沒有太多服務兒童與青少年經驗,謝謝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等民團夥伴,協助發展線上支持團體、替代陪伴大人等新興服務資源,而這些也與校園有緊密關聯,教育部門責無旁貸。

陳景寧並呼籲「終止孝行獎」對照顧行為的美化與歌頌。陳景寧說,每年頒發的孝行獎都能見到未成年照顧者身影,最小受獎者甚至只有八歲,這壓抑了孩子的真實感受,也簡化、美化了嚴重性。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學系吳書昀教授也說,自己開始研究未成年照顧者,就是因為看到隱身在孝行獎「孝道」及「家族照顧主義」,被塑造成懂事、任勞任怨的「小天使典範」,間接合理化了照顧工作對未成年照顧者造成的身心傷害與發展阻礙。

吳書昀呼籲,當務之急是仿效日本進行普查了解有多少成年照顧者,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英國研究發現,女孩、低教育程度、有身心健康議題、亞裔,較容易成為未成年家庭照顧者。而她在台灣研究顯示,當長照加上三種狀況之一,最容易出現未成年照顧者,包括:家中僅有一名成人、祖孫家庭、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吳書昀也提醒,要注意未成年照顧者的性別問題,「女孩比起男孩更容易被選為照顧者」,持續到成人擔任家庭照顧者的時間更長,出現憂鬱症狀、自我傷害的風險也更高。此外,未成年照顧者的傷害可能持續到成年,包括個別化選擇受限、在勞動市場中的劣勢、生活品質不佳、經年累月的人際疏離,造成成年後社交活動或親密關係建立困難。

彰化縣政府教育處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方惠生主任建議,在地建立輔導體系與跨單位的合作機制,包含轉介指標、輔導相關專業人員教育訓練等;嘉義縣日安水上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督導李肴珊強調,教育(導師、輔導室)、長照(照管專員、A個管)和社福中心(個管)是最密集接觸孩子的網絡單位,應提高敏銳度,建立跨網絡分層合作模式。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即已編列國中小學「長照通識宣導教材」,將長照概念與資源納入校日園教育,增加長照概念、資源運用(如1966長照專線、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並引導學生關懷家中照顧者家人,成為連結外部資源的橋樑。

建立友善長照校園:能安心說、說了有用;老師有更多支持才能幫助學生

林月琴立法委員說,未成年照顧者同時是孩子、學生與照顧者,而且從5歲至16歲的問題理解與求助能力也大大不同,因此日本政府兒童家庭廳官網就還針對不同年齡層學童製作影音、圖片等。林月琴說,未成年照顧者的家庭多元複雜,不需要都轉介社安網,但又不能漏接需要者,還要考量老師、社工人力不足問題,因此需要由教育、長照、社政等體系攜手合作,透過分級分流,建立一個有效能的分層轉介與服務機制。

林月琴說,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家裡的大人,最多接觸到的就是同學、師長,今天的座談會希望集思廣益,藉由教育部主導、衛福部協助,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打造「放心說、說了有用」友善長照校園,幫助未成年照顧者安度不平靜的長照歷程。林月琴說,其實許多老師自己正在經歷長照挑戰,所以校園也應該是友善職場,如果老師能有更多照顧不離職與減輕身心負荷的支持,老師必然能更理解未成年照顧者問題,善用跨部門與社會資源共同解決問題。


[1]未成年照顧者感到精神上吃力:全日制高中二年級學生中有 19.9% ;定時制高中二年級學生中有 29.0%;通信制高中生中有 40.8%
[2]未成年照顧者沒有諮詢經驗:全日制高中二年級學生中有64.2%;定時制高中二年級學生有51.6%;通信制高中生中有63.3%。

 

政策專區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