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問題標題即可展開答案
  1. 接受正確照顧技巧的訓練:照顧者於照護過程中發生的傷害,絕大部分來自於錯誤的照顧觀念及技巧。各縣市政府每年都會委託專業單位,辦理許多場次的照顧服務員訓練課程,或是醫療院所及相關組織也會辦理家庭照顧者訓練班,透過學習各種技巧與知識,不僅可以提高照護的品質,同時也可預防照顧者傷害的發生。
  2. 選擇合適的照護高度:在彎腰進行照護工作(例如在床邊替臥床者擦澡或更換尿布等)時,最容易造成照顧者傷及腰部。選擇適當的照護高度(例如將床面升高)以避免照顧者彎腰進行照護工作。
  3. 善用「四兩撥千金」的原理:照顧技巧的訓練課程中,常會教導照顧者如何利用人體力學的方式(如槓桿原理等),以達到省力、安全的照護活動。
  4. 照顧者穿戴必要的護具:如束腰、護腕等。
  5. 藉助適當照護輔具的協助:如移位輔具、帶輪洗澡椅、電動居家護理床等輔具,都可協助照顧者進行省力、安全的照護活動。

照顧心愛的家人也許會令人感到滿足,但同時卻也是充滿壓力。以下是一些壓力的警訊,當照顧者有這些狀況出現時,就是需要協助了。

  • 脾氣變壞:由於照顧工作是相當繁重與瑣碎的,所以家庭照顧者必須付出相當大的精神與體力,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永無止息。面對長期或慢性病患者 家人,大部分的努力或付出,表面上看起來對『患者/被照顧者』又似乎沒有任何幫助,照顧者對於病人的行為也逐漸到了忍耐的極限,所以常常很容易變得易怒, 對任何事情都不再有耐性。
  • 失眠或睡眠剝奪:失眠或睡眠剝奪是照顧者常會有的問題,一般來說,失眠或睡眠剝奪的狀況,不外乎下面幾項
    • 超過平日習慣預定睡眠的時間,仍無法入睡。
    • 可以入睡但過早甦醒,之後再也無法入眠。
    • 睡眠期間斷斷續續,無法連貫。
  • 身體開始出現不適症狀:不適的症狀例如:常常頭痛、疲勞、腰酸背痛、腸胃不舒服、容易心悸、食慾不佳、體力不支等等。
  • 無法接受他人的協助:拒絕身邊的親朋好友及專業人員,包括所提供對您在照顧工作上的建議及協助,不管這些建議是不是能夠分擔您的辛勞都無法接受。
  • 不再與原本親近您的人聯繫:開始照顧工作之後,您逐漸與以前交情熱絡的親戚或知己好友疏遠,不再打電話或拜訪他們。
  • 財務出現問題:因為照顧工作使得日常生活開銷大增,而使您的家庭收支逐漸負荷不了。

身為家庭照顧者的您面臨長時間的照顧負荷,提供以下六點給照顧者作為自我調適的建議,期盼能夠減輕您的情緒負擔;有許多方式都是在您身邊隨手可得的,牽涉到專業部分的詳細資料,您可以再參考本站提供之專業諮詢尋求幫助。

  1. 正視自己的情緒、不要任由不愉快的情緒累積:您可以和朋友保持聯繫,說出自己心理各種好的、壞的感覺,或許朋友對實際的照顧工作插不上手,但透過朋友的傾聽、關心,可以讓照顧者在自述照顧的負面情緒中,逐漸釐清自己的感覺、找出問題的頭緒。
  2. 和家人一起分工,不要讓自己一個人承擔照顧的勞務:在照顧的初期,或許主要照顧者認為自己一個人可以負擔起照顧的責任,而忽略了和其他家人共同討論如何分擔照顧,或各自調整其他工作量、工作時間。隨著被照顧者的逐漸失能,主要照顧者必然會承擔更多的照顧壓力;因此,善用長照2.0資源、了解長照四包錢,及早與家人溝通是必要的。
  3. 找時間放鬆自己、做運動、休閒或休息:適當的離開照顧工作是必要的,照顧者必須清楚地認知:唯有健康的照顧者,才能給予被照顧的親人良好的照顧。照顧者可以找時間喘息,在家裡作作肌肉放鬆、 聽聽音樂、泡壺茶,緩和身體的疲倦,也可以利用替代性服務(如:喘息服務、日照、臨托)或有居家服務提供之時,找時間外出走走、參加喘息活動,看看電影或是散步踏青,都有助於減緩照顧壓力。
  4. 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對於有沮喪情緒的照顧者,可以藉由與專業諮詢工作者協談而獲得幫助,如生命線、觀音線、張老師專線等等。若是照顧者因為不知道哪裡有社會資源可以運用,請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有你,真好真好)尋求協助,透過專業人員為您找合適的社會資源。
  5. 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與照顧者互相分享經驗:各縣市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提供長照資源轉介、照顧技巧指導、情緒支持、喘息活動、支持團體等,在這些團體裡,照顧者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照顧者可以在團體中互相分享照顧過程的情緒、經驗、討論照顧上的種種難題、互相提供資訊、分享喜悅、相互勉勵打氣;並透過專業人員的指導,學習如何紓解壓力和管理情緒。
  6. 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當照顧者嘗試過各種方法後,仍然無法紓解各種因為照顧壓力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時,可以試著向專業的家醫科、精神科等尋求協助,透過諮商與輔導的方法減輕不愉快的情緒,甚至醫生會視情況開給適當的藥物緩解症狀。而當照顧者的情緒並非單獨接受諮商輔導或藥物所能解決時,也可以請家人一起向專業醫療人員進行 家族諮商、治療。

選擇在家照顧或是送到機構,不只是盡不盡孝道的問題,而是需要經過很多評估後所作的決定。

  1. 先了解老人家的疾病跟所需的照顧能力為何?如果只需要基礎的照顧工作,可以透過一些指導就能夠學會。可是如果需要技術性護理的部份(如插管),可能就要考慮到家人是否有能力自行照顧了。
  2. 了解老人家的意願為何?這是最重要的部分,會影響後續老人的生活品質。所以記得與他充分溝通,了解他的期待後再作決定。
  3. 考慮家人的時間,有沒有人可以擔任主要照顧者?其他家人可以如何協助? 現在多半是雙薪家庭,孩子也少,因此照顧的工作必須事先做好協調。我們建議一定要開個家庭會議,大家一起來討論。若有一個人可以擔任主要的照顧者專職照顧,其他人也要記得要給予財務、替代人力、陪伴的支持。
  4. 不是只有一種選擇: 現在長期照顧的服務比較多元化,增加了很多不同的選擇。居家及社區的服務可以幫助你減輕照顧工作。要多去了解現有的資源,依據老人家的意願及家人的狀況,做出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選擇。比如說日間照顧中心,你可以白天將老人家送去日間照顧中心,那裡有很多的活動可以參加,晚上又可以回家享受天倫之 樂。就算是在機構中照顧,也可以常常去探視,讓老人家不會感到孤單。

其實每種選擇都有它的利弊。只要依據各方條件做好選擇,就努力在這個選擇下讓老人家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吧!

 

  • 居家護理師:幾乎每個稍具規模的醫院都會有居家護理部門,他們專門在社區中處理需要專業護理服務的病患(如換導管、氣切、傷口處理等),因為有特殊訓練,通常居家護理師也可以解答大部分照顧上的技巧問題。
  • 社會工作師:目前在政府社會局(處)、醫院及民間專業社福團體都有社工師(員)的配置,社工師(員)通常能了解並提供您有關政府的福利資訊或是民間 的服務訊息;在針對家庭照顧者的協助方面,社工師(員)特別能透過評估了解您的需求,協助您作一個照顧上相關問題的規劃(如財務、服務或機構資訊提供等),而社工師(員)也能依您的需求尋找其他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區精神科護士等)協助您。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