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總攜手北護大共辦「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與共融願景」
2024年度研討會暨第二屆家庭照顧者博碩士論文獎發表會
賴清德總統最有感政見「照顧不離職、照顧有喘息」,支持家庭照顧者減輕負擔,成長照3.0重要目標,各界關注該如何執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北護大)長期照護系今(29)日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學思樓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與共融願景」研討會。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監察委員王幼玲等嘉賓蒞臨開幕式,與家總理事長陳維萍、秘書長陳景寧、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科技學院院長洪論評、長期照護系系主任陳正芬、合庫人壽總經理藍年紳共同揭開序幕。
「讓社會看見家庭照顧者!」研討會開幕邀請國內第一個由素人照顧者與志工組成的家總「烏客照顧者樂團」演出,近二十位代表演出者現身,是「照顧有喘息」的最佳寫照。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2年全國約有86萬人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114年政府長照2.0服務預算將達879億元,另計畫投入480億元推動113-117年「身心障礙照顧資源布建計畫」,家庭照顧者的身體負荷已有大幅減輕。此外,長照服務法第一條言明「應保障服務接受者與照顧者的權益與尊嚴」,衛生福利部據此委託家總營運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並在112年訂定「長照與身障家照據點共融試辦計畫(共融計畫)」,希望單一家照據點能提供長照、身心障礙者及精神病人之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預計117年累計至全國200處共融據點。
全國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自104年發展至今恰好十年,究竟該為家庭照顧者帶來什麼?家總秘書長陳景寧,以「家照據點十年發展與照顧者人權」為題,提醒台灣社會最常出現5080中壯年子女照顧失能或失智父母、8080老年配偶照顧者、8050年邁父母照顧身心障礙子女、年輕照顧者等四種不同樣態,家庭照顧者處於不同生命發展階段,自己的人生計畫與長照事件「對撞」,導致生活失序與失衡。因此,家庭照顧者所需的不只是長照資源,也需要就業支持、面對失落、練習放手等幫助「不被照顧事件打亂、打垮」的支持性服務,家照社工應強化自己除個案工作以外,更多團體工作、社區工作技能。陳景寧認為家照據點除高負荷個案與其他長照、社安網「共案分工」外,應更著重團體工作、社區工作等「預防重於補救」功能。陳景寧也為全國家照據點請命,中央應鬆綁個案服務量、僵化訪視等規定,回歸專業社工根據案主個別化需求,在社區中推動以家庭照顧者為中心的「五層次守護網絡」。陳景寧強調,政府需要與民間共同合作,因地制宜發展更多創新服務,例如「家庭照顧協議」、「互助喘息」、「ESG友善長照職場」等。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以「長照服務體系:支持家庭照顧者的目標與作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強調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政策,強調「照顧不離職、照顧有喘息」,將強化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增加喘息服務,如搭配活動,提供喘息安全看視服務;布建家庭照顧者據點,提升長照、身障及精神病人之家庭照顧者服務量能及增加服務可近性;鼓勵社區布建互助喘息據點,並研議納入長照服務體系;以及推動「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呂建德也提到,家人最感負荷的重度失能者住宿機構問題,賴總統已指示從現行每月補助一萬元提高到一萬五千元,並持續提升住宿機構品質。呂建德強調,台灣社區力量大,未來應朝「一村里一關懷據點」,透過對象共融、資源共享、場域通用、科技導入、人力培育等機制,善用社區力量整合長照服務與家照支持性服務。例如家總近年來「互助喘息」計畫,讓一位照服員搭配照顧者志工,照顧四到六失能失智或身心障礙者,照顧者「值一天喘兩天」,形成一個小型的時間銀行,就讓社區就近成為家庭照顧者喘息與支持的後盾。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將家庭照顧者權益入法的國家。104年長期照顧服務法納入「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而後開展。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兼系主任陳正芬回顧,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推動十年,從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老人福利科自104年起推動(長照)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建置計畫,業務後於107年移撥至長期照顧司續辦,108年社會及家庭署身心障礙組亦推動(身障)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建置計畫,至今累計達132處長照家照據點與47處身障家照據點,提供「個案管理、居家照顧技巧指導、照顧技巧訓練課程、喘息服務、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心理協談、志工電話關懷」等八大項服務,建構基礎服務,同時部分據點提供創新方案,讓照顧者獲得不同面向的支持和協助。
精神衛生法修法後即將在年底施行,其中第23條修正為「地方主管機關應提供病人家屬心理衛生教育、情緒支持、喘息服務、專線服務及其他支持性服務」,新增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保障精神疾病照顧者權利。因應精神疾病特殊性及照顧者的主體性,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張朝翔提出,支持照顧者透過「參與」來發展「能力」,「家連家」的家屬社群與同儕互助,發展精神疾病照顧知識長之同儕互助據點,並以「復元導向」,串聯心理衛生網絡資源。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主任林幸君說:「智障者家長的串連始於捍衛孩子的權益,但往往在長期照顧的習慣和情緒下,需要更多陪伴互助與經驗交流,才能讓家長們獲得共鳴、調適、再出發。」建議共融計畫應確立家照據點功能、定位;合理個案量及工作比重;落實以照顧者為中心,整合長照與身障資源,並分工。共融目標合作需要建立網絡單位間的對話與共識,發展出友善的社區支援體系。
下午場專題研討,由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社系副教授、中山附醫失智症共照中心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暨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郭慈安主持,邀請澎湖縣政府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組社工督導林嘉駿、社團法人臺中市紅十字會總幹事聶碧瑩及天主教花蓮教區醫療財團法人台東聖母醫院護理部主任蕭燕菁三位實務專家分享第一線的家照服務經驗,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家總常務監事暨學術委員會召集人王增勇與談,邀請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簡任技正白姍綺、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科長魏子容、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科長李幸珊回應。
林嘉駿說:澎湖縣目前有七處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業務是全國唯一由縣政府獨立辦理,推動照顧咖啡館、照顧沙龍、家庭照顧者專刊、職場體驗等多項創新服務計畫,顯見在縣府主導下,能快速整合府內長照與身障資源,提高服務可近性,資源網絡綿密,同時融合社區資源,在無形中介入服務,讓照顧者及早做好心理準備和改變觀念,在潛移默化推動倡議工作等優勢,但也面臨工作人員之專業性與資源整合能力得大幅提昇,以因應服務對象需求多元且差異大,增加專業人員工作負荷。此外,林嘉駿也直言「規定限縮服務發展」,依共融計畫內容規定據點需有2名社工及服務70名個案,未達者依比例收回補助,偏遠地區涵蓋需求人口數未達設置共融據點標準,就得面臨「降低據點數」或「經費收回」,影響家庭照顧者權益。
聶碧瑩分享道:臺中市紅十字會自104年承接衛生福利部社家署老人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及臺中市政府身心障礙者照顧者津貼服務計畫,始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持續至今,包括長照與身障家照據點共融試辦計畫-屯一區、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海三區及臺中市身心障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補助計畫,涵蓋全臺中市。因應共融計畫服務對象多元複雜的變化,據點發展出「耕耘在地資源網絡、建立共案機制、為家庭建立所需資源網、資源互補並提升雙方專業與敏感度」等策略,並以家照者最佳利益為前提,台中紅會強調家照計畫共融,量能整合與專業提升。
蕭燕菁感慨地說:「習慣了!」、「還好啦!」是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最常面對壓力的說詞,因此思考如何將服務帶進家,讓照顧者感受到真的放鬆。從107年開始,台東聖母醫院透過「到宅芳療服務」,為家庭照顧者提供精油及芳療師肩頸按摩舒壓,達到紓壓好眠。經過多年的推動,蕭燕菁說芳療服務介入措施確實有明顯減低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也較能鼓勵照顧者出門參加活動。
「從家庭照顧者運動到服務發展,把家庭照顧者找回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家總常務監事暨學術委員會召集人王增勇直指,目前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政策指標「隱藏都會觀點」,建議政府應有前瞻思維和做法,以「在地為基礎的行動」,並以「關係契約」取代現有購買契約模式,促進政府與民間團體長期合作關係,提供行動過程中修正所需的彈性。
續辦「第二屆家庭照顧者博碩士論文獎頒獎暨發表會」,由家總理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教授林如萍主持。林如萍說,該獎項以「家庭照顧者」為題公開徵求博碩士論文。今年度共計收到4篇博士論文、36篇碩士論文投稿,來稿系所涵蓋甚廣,除了常見的社工、長照系所外,也有護理、管理、特教、心理等系所;此外,主題也越趨多元,其中失智症照顧者的研究主題最多,約有三成。顯示家庭照顧者議題逐漸成為研究顯學,期盼成為推動家庭照顧者福祉的重要知識庫,俾作為台灣未來政策及服務規劃之參考。
該獎項分別由家總理事長陳維萍頒發博士論文獎,和家總理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教授林如萍頒發碩士論文優選獎,家總常務監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增勇頒發碩士論文佳作獎。2024年家庭照顧者相關領域博碩士論文獎得獎名單,如後附件。
【直播影片】https://youtube.com/live/u9yKn4bf-WM?feature=share
【會議資料】https://reurl.cc/L5bMnL
【得名單獎】https://www.familycare.org.tw/page/1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