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護庶民化,法源/財源待正名

精實新聞    記者蕭燕翔報導

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根據預估,2025年65歲高齡人口占比恐超過二成,進入WHO定義的「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占比超過21%);高齡化帶動的銀髮商機,特別是長照市場,早已引發地產、壽險及生醫業者關注;不過,業者也提醒,國內長照市場的素質仍參差不齊,較缺乏具規模的系統管理,如果要發展可長可久的庶民照護,法源修改及財源基礎不可或缺。

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步入高年,全球都面臨高齡化的問題,台灣市場近十年因生育率急速下滑,高齡人口占比逐年提升,經建會先前早已提出預警,三年後台灣人口的「扶老比」(老年人口/工作人口)將超過「扶幼比」(幼年人口/工作人口),2017年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提高至14%,從高齡化社會步入高齡社會,2025年高齡人口比重就會超過二成,再從高齡社會走向超高齡社會。

也就是說,可以預見的15年內,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屬高齡人口,高齡人口的長期照護問題,將變成家家都得面對的庶民問題。因此,這也讓產官學界甚為重視,數度提出比照全民健保制度的長照險上路。

而根據先前衛福部喊出,未來長照險的預算支出將為健保的1/5,換算每年經費不過約千億元,此部分對照2025年恐超過450萬的高齡人口,換算每人年度經費不過2萬餘元,要說能求得高齡人口安穩的長期照護,恐是不可能,衛福部的規劃是由政府、雇主、被保險人三方支付,不過業者也透露,先前曾有總統候選人規劃的長照險方案,就是被保人自出生就得開始繳費、且企業還須負擔已退休者的保險支出,因可行性實在不大,直接被業界「打槍」。

由此可見,如果要把長照險定義在類似全民健保的庶民保險,政府的財源是首要問題,而設計出被保險人及企業可以負擔、且也具基礎保險功能的制度,才是長照險能走得長遠的關鍵。

而鄰近的日本早於2000年實施的介護保險,是國內很多研究關注的焦點,該制度的要保人是將40歲以上的國民強制納入,被保人除65歲以上高齡人口外,還包括40-64歲患有15項指定重大疾病者,且還須依照病況判定給付標準。而介護險的財源除10%由利用者部分負擔外,其餘來自政府稅收及保費,不過,日本的介護險支出也年年走高,近年也面臨財源吃緊問題,輿論也出現是否將要保人範圍擴大的討論。

至於專業長期照護機構方面,已吸引不少企業的目光,早些年的佳醫集團大動作宣示將衝刺兩岸3千床的目標,並一度與龍巖集團合資聯手;新光金董事長吳東進數度對外表示,將在台中等地打造養老示範村;敏盛醫療體系旗下的盛弘,挾先前與大陸卓達集團的成功合作及集團的醫療服務資源,10月正式成立長照部門,目標五年內成為兩岸最大長照業者;其他像是氣墊床起家的雃博,今年以來也增持英國公司持股比重,目的就是希望學習其在長照租賃市場的經驗,以作為未來發展國內長照市場的基礎。

業內分析,兩岸還缺乏具規模的連鎖專業長照機構,主要就是管理的專法未明(今年四月立院提出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加上國人對於非在家終老的接受度,也還有教育空間,未來除希冀政府在長照險的財源、長照機構的管理法源上,能多參照他國經驗,如果考慮風土民情,或可加強在地老化的社區經營模式,以求真能達到「老有所終」。

最新消息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