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家庭臨時性照顧多一項選擇,價格略低於自費服務,成效待觀察
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By dai / 4 月 08
其次,人力來源爭議亦是相當大的問題,根據衛福部長照專業人力盤點結果,105年居家服務員需求缺額仍高達破萬人,因此「長期照顧服務法」推出外籍 看護雙軌制,讓外勞擔此重任,除家屬可聘僱外籍看護外,長照機構亦可聘僱外籍看護工執行時段制的居家服務,但恐嚴重削弱臺灣本土長照人力。
目前本土長照人力為每日3,000至5,000萬元不等,一個月費用根本不是中產家庭可以負擔,因此民眾傾向選擇花費1萬8,000元請便宜耐操的 24小時外籍看護工。「長期照顧服務法」一味推動居家照顧,企圖以外籍勞動力填補缺口,對於如何提供並培養本土長照人員制度置之不理,在薪資、福利、升遷 等制度不明,年輕人根本不願意投入耗費大量體力、勞力及耐心的照顧工作,一味推動在宅醫療,只會使本土長照人力日亦稀薄。此外,在長照人力過度仰賴外籍勞 動力情況下,卻未能提出能整併本土及外籍、長機構與居家聘僱看護工的統一培訓及審核制度,使外籍看護工存在是否能勝任照護的專業需求之隱憂。
再者,「長期照顧服務法」有意整合並審視長照機構規範與進入門檻,並將長照服務區分成居家式、社區式及機構式三種, 其中只允許機構式提供住宿,等於扼殺目前現有的社區型小型養護機構。「在地老化」是老人的期待,亦為華人社會的特色文化,能讓爺爺奶奶在社區就近住宿,子 女兒孫可每天探視,但在長照機構審核門檻過高下,營運成本迫使長照機構由「社區型小型養護機構」轉變為「郊區大型獨棟長照機構」,讓長照機構走向去社區化 及郊區集中化,讓政府宣稱的在地老化變成空頭口號。此外,限定只有法人才可成立住宿型長照機構,嚴苛限制將使長照機構嚴重供需失衡,屆時我國將發生與日本 長照機構一般的「排隊盛況」一樣。
我國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沉重的照護壓力已逐漸侵蝕社會的安全網。我們雖然不能將養育父母的工作都交由政府,但政府有責任提供一個完善的老人長期照護政策,讓禮運大同篇所描述的「老有所終」的理想世界可以在台灣實現。
*作者曾任智庫研究人員,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