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家庭臨時性照顧多一項選擇,價格略低於自費服務,成效待觀察
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By dai / 4 月 08
在台灣的社會中,約有115萬的身心障礙者,以及至少200萬65歲以上的銀髮族群。在過去,身心障礙者在全台灣來說相對少數,對無障礙環境的需求 往往會被社會忽略。但台灣人口年齡的中位數,也在2016年突破40歲,隨著台灣往高齡社會邁進,也讓原本充滿障礙的環境被凸顯。因為無論是身心障礙者或 是高齡者,都需要一個友善的無障礙環境。
為了推動4G友善應用,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協同五家國內的廠商或團隊,投入「友善科技」的無障礙應用開發,這五個團隊的應用程式的服務範圍包 含視覺障礙者、肢體障礙者、聽覺障礙者、語言障礙者、高齡族群等,並在今天的「4G友善應用論壇暨成果Demo Show」中發布。
(圖說: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協同五家國內的廠商或團隊,投入「友善科技」的無障礙應用開發。照片來源:資策會提供。)
淡江大學是台灣最早成立「身心障礙學生支持系統」的五所大學之一,從1969年開始就開放視障者就讀。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和中華電信合作,開發出「語音隨身助理」App,目前有iOS和Android版本。
本身是視障者的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工程師張金順表示,在語音隨身助理中,視障者可使用不同的滑動手勢來操作。其中分為四個部分:行動學習、物品辨 識、鈔票辨識、網路博覽家。在鈔票辨識功能中,可以用手機拍照後,辨識鈔票的金額大小,能辨識五種貨幣。行動學習中有盲用電腦使用教學、智慧型手機使用教 學、口述影像內容、以及視障相關的演講影片等。
(圖說: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工程師張金順現場展示鈔票辨識功能。照片來源:許文貞攝影。)
众社會企業的前身來自交大數位創意與行銷策略實驗室,2012年時在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專任教授林崇偉的指導之下,開發出「友善台北好餐廳」 App,聘用肢體障礙者與輪椅族,親身蒐集台北地區餐廳的無障礙設施資訊,後來也推出例如「友善台北好捷運」等方便身障者透過手機尋找環境中無障礙設施的 App。
為了專注在众社會企業的工作,林崇偉更在2015年中年辭去交大的專任教職,目前僅在交大兼課,並擔任众社會企業的董事長,持續推動「友善」系列的 無障礙應用程式開發。最近推出「友善台北好司機」App,收集對身心障礙者友善的計程車資訊,詳細紀錄不同司機能提供的服務項目。有Android版和 iOS版,並且和皇冠大車隊、台北衛星車隊、駿德租賃公司的無障礙車輛合作。
(圖說:「友善台北好司機」App,收集對身心障礙者友善的計程車資訊,詳細紀錄不同司機能提供的服務項目。圖片來源:截取自以善台北好司機App。)
「Signchat」的想法由曾任台北啟聰學校教師的王宗冠提出,並與駟馬科技一起開發。由於手語是視覺語言,過去並沒有手語的「輸入法」,多藉由 視訊軟體輔助溝通。王宗冠表示,他將每個字彙的手語動作拆解成「手指數量」、「方向」、「部位」三個部分,變成像是手語的注音符號,只要組合這些元素就能 輸入手語,將動態的手語「靜態圖像化」,方便聽障者「閱讀」手語。
駟馬科技執行長彭建強也表示,聽障者通常需要多種管道配合來理解溝通的內容。例如手語、字幕、唇語、口語等方式互相輔助。目前Signchat有許 多不同的功能,手語輸入法、雙向手語辭典、溝通板(將簡單的中文翻譯成手語符號)、筆談(全螢幕的手寫板)、手語輸入的即時通訊軟體、手語輔助新聞閱讀等 功能,但僅有Android版本。現在正在開發將文字轉成手語動畫的功能。
(圖說:Signchat將每個字彙的手語動作拆解成「手指數量」、「方向」、「部位」三個部分,變成像是手語的注音符號。照片來源:許文貞攝影。)
對於語言認知、理解、表達的障礙,大致分為五種:語言認知、構音障礙、語暢異常、聲音異常、語言發展遲緩等。牧卡工作室工程師李泓其表示,過去家長 在教語言障礙的小孩說話時,常常需要自行製作「字卡」,反覆陪練。但如果透過iCAN,就能利用平板裝置的喇叭、錄音、等功能來做字卡,拓展字卡的功能。
例如在iCAN中,除了有內建的字卡,家長可以依據小孩平常的生活狀況製作新的字卡。例如「我」,就能換成語障小孩自己的照片,「家」可以換成自己 家裡的照片,聲音由家人自行錄製等。這些字卡也能夠組合成句子,並且播放語音,讓語障者反覆聽和練習。目前有iOS(平板)和Android版本。
(圖說:牧卡工作室開發iCAN語障行動溝通圖卡,幫助語障學童的家長製作語言訓練的練習教材。照片來源:許文貞攝影。)
「回憶錄大富翁」是一款記憶復健科技輔具,和職能治療師合作,透過帶領活動來訓練高齡者的記憶力。台灣科技大學的技術團隊在開發的過程中與社工、職 能治療師多方討論,讓治療師能在「回憶錄大富翁」遊戲App上收集照護的高齡者的個人照片、影片等,製作成高齡者個人回憶錄,這些資料就能在職能治療的活 動中使用。不只適用於失智族群,高齡者也能透過「回憶錄大富翁」帶領的活動,促進參與團體活動的意願。
(圖說:「回憶錄大富翁」是一款記憶復健科技輔具,和職能治療師合作,透過帶領活動來訓練高齡者的記憶力。照片來源:許文貞攝影。)
身障者和高齡族群的需求,近年來隨著長照議題、身障平權議題的能見度提高,逐漸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也有許多類似「關懷科技」(Care- Tech)、「橘色科技」(Orange Technology)的新名詞出現,訴求以科技的幫助,達到人道、關懷社會的訴求。在今天資策會的活動中,也有來自各種不同的高齡和障礙者族群的參與。
視障工程師、坐著輪椅的脊髓損傷者、有手語翻譯員輔助以手語翻譯溝通的聽障者穿梭在場內,來去自如的彼此討論,形成一幅目前在社會上、職場上不常見 的場景。這個景象也代表著,只要社會環境對身障者愈友善,總有一天,高齡和身障將不會成為這些族群融入社會的障礙。就如同美國聽障紀錄片《聲音與憤怒》 (Sound and Fury)中,一位聽障者的母親所說的:
「並不是我們認為聾人有其侷限,而是這個世界看待聾人的方式讓他們的生活備受艱辛。」(”It's not because we think deaf people are limited. It's because the world's view of deaf people make things more difficult for them.”)
~紀錄片《聲音與憤怒》(Sound andF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