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家庭臨時性照顧多一項選擇,價格略低於自費服務,成效待觀察
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By dai / 4 月 08
康健雜誌103.12.29 作者 : 曾沛瑜
一旦進入機構,絕大多數的長輩就會在那終老,既然尋覓的是老後安居的所在,至少要拿出「買房子」的心情來挑機構,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崔麟祥形容。綜合專家意見,《康健》歸納出四個步驟,幫你挑到好機構。
◎健康、亞健康: 安養型、老人公寓,收有自理能力的老人。
◎輕、中度: 養護型,生活自理不便,或有鼻胃管、導尿管的長者。
◎重度有兩類:
長照型: 長期照顧機構中需要護理協助的長輩,最多可收到三管(氣切管、鼻胃管、導尿管)
護理之家: 不限失能程度,收三管病人。
◎失智型: 專收失智病人。
2.考量適合自己 與父母的條件
◎評鑑等第:
老人福利機構每3年接受一次評鑑,其中財團法人等大型機構先由地方政府初評再經衛福部複評,小型機構評鑑僅由地方政府執行。
專家建議至少挑選乙等以上機構,而甲等以上機構則代表至少通過「安全維護」的一級指標,包括建築物的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及防火管理、避難逃生路徑、災害緊急應變等。
社家署網頁的老人福利專區裡,有老人福利機構評鑑專區: 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462 ,點進去可以看到衛福部辦理的大型機構評鑑結果,以及各縣市所有機構評鑑結果。
◎機構類型:
機構主要分成大型機構與小型機構,以50床以上、49床以下做為區分。
其中大型機構通常空間較大、位在山明水秀的郊區。而大型機構又可分為公立、公辦民營或財團法人三種,差別在於公立機構由公費收低收與中低收入戶的長者。
小型機構由於床數較少,多半分布在社區之中,可近性高。
◎區域:
區域的考量則要以父母的狀況與子女的方便性做綜合判斷。如果父母失能程度不高,還能四處走動、交際,就由他決定希望留在社區附近的機構,或者到環境較好、 活動較豐富的大型機構;如果父母的狀況是需要定期回診的,可以考慮選擇醫院附近的機構;如果已經長期臥床,則以子女探視方便為主。
價格會因長輩的失能程度和地域特性而有差異。通常護理之家平均比老人照顧機構貴
5000~10000元,都會地區價格也相對較高,例如台北市平均比新北市貴5000元。
老人照顧機構的收費通常由25000~30000元起跳,失能程度愈高者收費愈高,這個價格通常不含尿布、傷口護理、管路照顧等雜支,實際價格須由機構進一步評估判定。
3.參觀機構 要注意哪些重點?
◎什麼時候看?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曾竹寧建議,一家機構要至少看三次,白天一次(看環境、用餐或照顧情況)、晚上一次(看夜間人力配置)、假日一次(看週末的活動),建議有時預約、有時不預約,一方面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同時也能注意業者的反應。
◎注意哪些重點?
●機構是否有異味:
機構的衛生,長輩的清潔、翻身、尿布使用狀況等都會影響空氣品質,好的機構味道要自然,沒有散不掉的臭味、香味、漂白水味,表示清理動作確實、迅速,環境又通風。
●長輩的反應:
「一家機構好不好,看住民的反應就知道。」當長輩願意跟工作人員互動,會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表情是開心、有活力的,代表長輩在機構生活狀況不錯。
●長輩的外觀:
手腳的清潔最能直接看到照顧細節,台北市社區銀髮族服務協會常務理事林彤恩提醒,可以觀察指甲有沒有剪、指縫乾不乾淨,皮膚是否破皮、潰爛、瘀青,甚至發出異味,來判斷照顧的細緻程度。
◎該問哪些問題?
除了關心價格、活動安排、用餐、作息等生活細節,仁濟安老所長陳維萍建議,到現場後也可以用自家長輩的狀況來詢問業者,他們的答案也可列為選擇的重要參考。
4.長輩住進機構後, 如何提升照顧品質?
當長輩住進機構後,家屬的態度也很重要,最好能持續探望,一方面經常「打卡」可以達到監督的功效,一方面機構也有對口可以溝通聯繫,且家屬定期看到長輩狀況的變化也能避免糾紛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