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家庭臨時性照顧多一項選擇,價格略低於自費服務,成效待觀察
勞動部「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上路...
By dai / 4 月 08
華視新聞 記者李文生/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輝宇表示,中風病人急性後期轉住院持續復健,可加速恢復並降低失能風險。他是依收治患者治療情形分析指出,透過持續的復健治療,病人應該可以達到日常生活的部份獨立,不須太過依賴家人的照顧。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中央健康保險署102年底提出全民健康保險提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試辦計畫,目的在於因應目前人口迅速老化,越來越多的病人在急性醫療後,可能會出現失能的情形,將大幅造成醫療體系、家庭及社會照顧的負擔或依賴。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這項計畫選擇急性腦血管疾病優先試辦,希望能讓腦中風病人在急性期過後的失能及早恢復,並降低長期失能的風險,減輕健保醫療、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奇美醫學中心與台南新樓醫院、麻豆新樓醫院、郭綜合醫院、仁村醫院、永和醫院及晉生醫院等6家醫院合作,組成跨院際整合醫院團隊,並擔任主責醫院,負責中風病人的急性照護,且針對個案功能進行評估,聯繫及整合服務團隊共同擬定出院準備計畫。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台南新樓醫院、麻豆新樓醫院、郭綜合醫院、仁村醫院、永和醫院及晉生醫院等6家醫院擔任承作醫院,共同負責中風病人轉出後的急性後期照護相關事宜。透過如此的合作模式,建立垂直整合急性期、急性後期、慢性期的轉銜系統,落實病人照護的連續性,有效恢復功能或減輕失能的程度。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他依收治的葉姓及李姓患者為例,葉姓病患經過復健治療,原本無法自主行動動作的患側肢體,已經逐漸可以活動,不穩定的坐姿也已進展到能進行動態的重心轉移訓練,在語言治療師積極訓練下,甚至能夠在進行治療時跟物理治療師談笑風生。
而李姓病患經過住院治療,在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耐心指導下,也獲得顯著的進步,目前已可以拿著拐杖沿著治療室內通道獨立行走。病人的復原狀況良好,未來只需要透過持續密集的復健治療,藉由家人些許的協助或是輔具的使用,就可以回到社區,回復到正常的日常生活。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奇美醫學中心的服務與評估團隊包含醫師、個案管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透過對病人功能狀態的完整評估,再決定是否轉至承作醫院進行進一步的復健治療計畫。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評估的內容包括整體功能狀態、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吞嚥與進食功能、營養評估、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姿勢控制與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與整體行動功能、心肺耐力、感覺功能、認知與知覺功能、職能表現與重返社會能力評估、語言功能評估等多項。
陳輝宇治療師表示,病人經過完整評估後,嚴重程度為輕度至中重度功能障礙,被認定為具積極復健潛能者,將建議轉至承作醫院,進行為期6週至12週的住院復健治療。期望透過積極的住院復健治療,促成輕度失能病人達到最佳恢復狀態,而中度失能病人減少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