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台北活動:健康充電站 ─ 失智症照顧者講座 2015-09-13 康泰基金會針對輕度或中度失智症家屬,於10月3日至12月19日每月第一及第三個週六上午9時至12時(共計6次課程),在該基金會(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5號8樓)舉辦「康泰失智症家屬救生圈團體」。 此活動需事先報名,報名電話為(02)2365-7780轉14。 活動轉載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5110
[康健雜誌]這裡的日托照顧讓長輩迫不及待想參加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202期 2015.09.01 作者 : 陳俊辰 一下火車,屏東市區藍天開闊,因為7層樓以上的房子極少。搭上汽車才10分鐘地景已變,兩邊農田處處。 屏東看似資源寡少,但當地已長出獨特的日間托老服務模式,「在地人照看自己的長輩」這個全台灣的長照大夢想,正在國境之南逐步成形。 屏東的日托中心2014年3月首設於萬丹鄉,到2015年7月底已擴展到4鄉共6個中心,還有3家年底前開張。來到長治鄉,日托的輕度失能老人家正和社區 關懷據點的健康老人一起練舞,喧笑聲中潭頭村村長邱清春說,一開始風氣保守,很多老人不願離開自家,尤其是男性,後來慢慢說服他們參加。83歲的黃阿嬤每 天由兒子送來中心,她笑說,這裡很好,一屋子老人家還常聊得太開心忘了睡午覺。 屏東的日托照顧員全是在地人,就像熟絡的老鄰居一樣親切。台灣各地日照中心受限於必須符合住宅類營建法規,以及需同時聘用護理、照顧及社工人員兩大關卡, 一來鄉間社區難跨門檻,二來為降低人力成本,常找外來醫護團隊進駐,但外人不知道潛在個案在哪,老人也容易誤會要被送去「老人院」,產生強烈抗拒。 屏東縣副縣長吳麗雪比照日照規格,一手催生自給自足、可複製的日托系統。吳麗雪指出,自給自足才能永續經營,不受政府財源箝制;能複製,才能遍地開花。她堅信:幫老人家出門交朋友遠比送進老人安養護機構更健康,因此跑遍全屏東,和社區「搏感情」,全面翻修在地照顧網。 第一個難關是場地。吳麗雪時任社會處長,「我們有社區活動中心、關懷據點啊!就從這裡開始做,」他們評估3條件,一是鄉鎮公所社會課對社區輔導的能量夠不夠;二是當地據點發展成不成熟;三是因需要護理人員,所以當地衛生所也要能配合。最後選定由萬丹鄉率先開跑。 人才在地,才是長遠大計 第二個難關是人才。吳麗雪找來各地村長、社區理事長,請他們選出社區志工中活躍、也有意願將照顧作為正職的人,受訓後取得照服員證照。接著這些志工轉職成 由社區(非縣政府)聘用的全職員工。第一年由縣政府全額補助2名照服員薪水。老人繳交的月費(2000~4000元)全交給社區發展協會,最終目標是日托 和縣府預算脫鉤。 文章專載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uuid=d67033b6-ff77...
[康健雜誌]家庭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 作者:照顧者關懷協會(社團法人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2015.09.11 最近幾次老同學的聚會,除了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工作上的壓力與抱怨之外,竟然不約而同地都聊到家中高齡長輩健康大不如前的擔憂...…高齡海嘯不再是危言聳聽的預言,而是真實世界。 高齡長輩和失能家人(可能是先天或後天的原因)的需求具體而迫切,總要有人扛起照顧的責任,他/她就是家庭照顧者,也就是我們所關心的“隱形病人”。 從過去服務的經驗中,我們發現有下列狀況的家庭照顧者特別需要協助: ①需照顧2人(含)以上:照顧1人已經筋疲力盡,有些家庭照顧者卻要照顧2人以上,例如有家族遺傳性疾病,家裡好幾個病人的照顧重擔集中在某位家人身上。有的是家中兩老相繼罹病臥床,子女之間無法分工合作的話,唯一的家庭照顧者就會很辛苦。 ②年紀大又要照顧家人:若是孩子失能,由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當孩子長大,照顧的家長也逐漸年老;也有老夫妻互相照顧或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照顧人瑞級的長輩,這就是所謂的老老照顧。年紀大了還要照顧家人總是令人無奈和力不從心。 ③男性照顧者:近年來幾起媒體報導的人倫悲劇,反映出男性照顧者的壓力;我們觀察到有些男性照顧者可能不善表達、較少求助,當壓力鍋爆炸時也最具殺傷力。 ④照顧失智症:由於失智症和其他身體/肢體疾病的症狀不同,在照顧的技巧和困難度也不一樣,特別是在問題行為和情緒困擾的部分,對照顧者是相當大的挑戰。您可能聽說過:會動的比不會動的難照顧、講不通比講得通和不能溝通的更難照顧!! ⑤照顧者本身也是病人(重大傷病/癌症/慢性病):照顧者年紀大了或是照顧久了,自己也是疾病纏身,常常看到有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一起就醫的狀況。有的照顧者長久壓力累積可能引發身心症甚至有自殺的意念,特別需要關注。 ⑥照顧者暫時無法照顧(可能是受傷/開刀/住院,或是遇到外籍看護工的空窗期):當照顧者變成病人,會遇到照顧人力短期缺口;聘僱外籍看護工往往是有重症患者的家庭,幾乎是不可一日無外勞。照顧者以外的家人,常常忽略照顧者也有個人的需求,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全年無休,因此當照顧者暫時無法照顧時,經常遇到沒有替手的窘境。 ⑦想申請政府資源(社會救助、長照服務...),但不符合資格:有些家庭礙於法規排除在政府補助之外,但實際狀況並不理想,此時民間資源的挹注就格外有助益。 您身邊是否就有符合上述狀況的家庭照者? 請撥打家庭照顧者諮詢專線0800-507272(台語:有你真好真好),讓我們一起來支持家庭照顧者。 <本文作者:李逸/義守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社團法人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文章轉載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294
[自由時報]〈中部〉下月起 甘霖日照中心試辦延長托老 2015-08-28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為了讓照顧日照中心的老人家時間更彈性,也讓老人家的家人有喘息空間,甘霖基金會受社會局委託,今年九月起,試辦將照顧時 間延長到晚上八點,讓老人家可以在日照中心吃晚飯及洗澡,回家後只要享天倫之樂,讓剛下班的子女不必為了哄老人家吃飯而疲累不堪。 「老大人囝仔性」,老人家常常像小孩子一樣鬧脾氣,尤其是失智的老人更像小孩,不想吃晚餐,不肯好好洗澡,對上班的子女而言,不但下班要趕著去接老人家,還要面對老人家鬧情緒,親子關係常僵化,彼此都身心俱疲。 此外,有些老人常常鬧脾氣,晚上不想回家,或者白天不想到日照中心,但目前日照中心都只有白天服務,面對老人家一旦在服務時間之外情緒不穩,便無法提供完善服務。 照顧時間延長到晚上八點 因 此,社會局委託甘霖基金會的樂多家園,從九月一日起,試辦「小規模多機能」的照護,也就是延長照護時間,增加晚上六點到八點服務時間,讓老人家可留到晚 上,可在日照中心吃晚餐、洗澡,子女只要晚上八點前把老人家帶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就不用苦惱老人家吃飯及洗澡之事,將可降低衝突發生。 此外,還設置二張床,作為臨時住宿服務,若是子女出差或者是長輩突然情緒不佳不想回家,可留在日照中心過夜,會有照顧員陪著,或者當天不想到日照中心,就可由居家照顧服務員到老人家中進行居家照顧。 甘霖基金會表示,由於現在多半是雙薪家庭,家中如果有失智失能的老人家,子女不但晚上要照顧,即使週休二日也要照顧,因此甘霖也推週末照顧,讓家庭照顧者也可以有機會休息,不會因壓力大而造成悲劇。 新聞轉載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10505
[中央社]滿足偏鄉醫療 衛福部推五大策略 (中央社記者王承中台北3日電)衛福部表示,為滿足偏鄉醫療需求,以醫療在地化為目標,推動充實在地醫療照護設施、病人不動醫師動、人才培育、急重症緊急醫療網及空中後送,還有醫療雲端資訊化等五大策略。 衛福部今天在院會提報「全方位偏鄉離島醫療照顧體系」報告指出,已完成188處多元日間照顧資源,預期於明年底達到「368鄉鎮,一鄉鎮一日照」,且目前有343家醫療機構的病歷上雲端,提供跨院所就醫資料交換無障礙的便利性醫療服務。 培育在地醫療人才方面,衛福部指出,至今已培育463名公費醫師,並有7成服務期滿留任偏鄉,為滿足偏鄉離島地區居民的醫療需求。 行政院長毛治國表示,健全偏鄉離島的醫療照顧,推動全方位醫療照顧網絡,克服地理環境限制,大幅提升偏鄉離島醫療能力與品質,並提供更具現代化的就醫環境,縮短民眾就醫空間及時間的差距,是政府重要政策。 毛治國責成衛福部持續與相關部會合作,並且結合民間醫療資源,強化在地醫療,促進偏鄉離島醫療資源均衡發展,讓偏鄉離島居民也能夠得到優質的醫療照顧與服務。1040903 新聞轉載自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509030267-1.aspx
[社企流]他46歲才創業,卻用社區照護模式翻轉荷蘭居家護理產業!「我們什麼都沒做,只是讓專業的人自己來」 文:楊寧茵 台灣和荷蘭,因為土地面積類似而經常被相提並論。一個在東,位在亞洲太平洋上;一個在西,位在歐洲大陸的出口。 2006年,這兩個國家都察覺了國內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並預測國家將在20年後邁入超高齡國家之列(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65歲),因此必須立刻針對這個人口改變的現實進行照護政策和產業發展的全面關照。(同場加映:未來已經降臨——你想像不到的老年市場已經到來) 台灣,2007年由政府開始,由上而下地推動了長照十年,內容和成效如何,這裡就不多說了;荷蘭,則從一個人開始,進行了一場從下而上、草根性的寧靜革命,翻轉了護理人員的命運和居家護理產業。 荷蘭Buurtzorg 創辦人兼執行長勃洛克(Jos de Blok)(照片來自企業網站) 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勃洛克(Jos de Blok),Buurtzorg創辦人兼執行長。 政府主導照護產業整併,導致成本提高但品質下降 當時,正擔任荷蘭某養護機構創新主任的勃洛克,看到了80年代荷蘭政府為了企業化經營,將許多小型機 構整併,裁撤社區護士,導入產品,希望因此能提供更多服務並降低成本。但此舉卻將居家照護產業弄得十分複雜,服務支離破碎,而且照護成本日益增加,但受照 護的「客戶」和提供照顧的「照服員」,幸福感卻沒有跟著增加。 相反的,照護組織越來越龐雜、申請名目越來越多、工作分類越來越細、多頭馬車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往往一個組織裡,光是照護相關人員就分成好多種職別和等級,但每個人做的事情其實差不多;民眾需要服務,光是想著電話要打到那裡來取得服務就要費好一番功 夫,等到政府終於派人來了,評估的細項又瑣碎、又分散,有的是居家服務員不能做,要醫療護理人員才能做,有的是連護理師不能做,還得回到醫院去做… 就這麼窮折騰,大家都累翻了! 大學時主修經濟,卻因為喜歡照顧這項工作而改行當護士的勃洛克,最懷念的就是擔任社區護士的時光,因 為他看到了照顧者和受照顧者間彼此建立的情感和信任,照顧工作的意義和榮譽感因此而生。所以當他看到當時的情況,十分憂心:「照護這件事,怎麼會變得這麼 複雜且沒有溫度?!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現在這個沒效率的狀況。」 這場景雖然是發生在十幾年前的荷蘭,但對台灣人來說,應該也不陌生吧!(延伸閱讀:銀髮照護 社企進社區活躍老化) 而在和病人和家屬接觸的過程中,勃洛克也不斷聽到人們對他說:「多希望有人可以把這些服務都整合起來啊!」 (照片取材自網路) 整合?到底該怎麼整合?以什麼為中心來整合? 「鄰里照護」(Buurtzorg ,荷蘭文,發音近似中文的「博祖客」)就是勃洛克提出的解答。 勃洛克從自身的經驗和多年的觀察,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系統是最有效率的,一個12個人的護理團隊約可照顧一個一萬人的社區。 2.基本上,會想要從事醫生護士工作的人通常都是非常具有使命感的人,他們本身也受過相當高的專業訓練。像這樣的人,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只要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去做,他們就可以做得很好。 3.所有的事情都該化繁為簡,舉凡行政組織、管理流程、服務項目等,一切都該回歸到人與人之間互相照顧的本質,越簡單越好。 4.政府考核和評量照顧體系和人員的方式必須改變。必須從計時制轉向結果制,強調及注重 outcome。不要看一個人一個小時做了多少事,或是看病人有多少小時可以用,然後找項目來花這些錢;相反地,應該是確認病人的照護目標後,量身訂做幫 助他達到目標的各式醫療和居家相關服務,然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觀察他進步的情況,並隨時修正。 為了即時收集完整的結果數據,Burrtzorg每位護理人員配備平板電腦,並內置組織自行開發、以奧馬哈系統(Omaha System)(註)為基礎,可搜集病人受照護前後改變的信息平台。 就這樣,勃洛克46歲時首次創業,成立了Buurtzorg。這個非營利性組織自2007年創辦以 來,從一開始只有4個人的小型團隊,不到十年間已經成為擁有近9000名員工、每年提供超過70,000名病患居家照護服務的組織。它以社區為基礎,以顧 客為中心,連結高品質且專業護理人員及顧客,正面且主動創造有效、綜合、永續的解決方案,成功改造以家為基礎的照護模式,開創了居家護理服務的新模式。 連續三年榮獲荷蘭最佳雇主,勃洛克:「我們什麼都沒做,只是讓專業的人自己來!」 成立不到十年的Buurtzorg達到了勃洛克當年的理想:「以更低的成本達到更好的照護 (Lower Costs for Better Care)。」Buurtzorg的成功讓荷蘭政府積極導入其模式,他們也在2010到2012年連續三年獲選荷蘭年度最佳雇主,對此勃洛克並不居功,他 說:「這項殊榮來自於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放手讓專業的人自己管理,他們知道怎麼做最好。」其創新的商業模式,近年來在歐美國家引起極大迴響,盛讚其 「終於讓迷失於終日計較營收的組織和企業,重新找到靈魂。」落實以人為本的Buurtzorg,不但成功翻轉居家照護產業,更被視為21世紀企業創新的典範,目前已在瑞典、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地開設子公司。 註:奧馬哈系統(Omaha System)是美國訪視護士協會發展的一個以社區護理實踐為對象的新型護理實踐分類系統,其有助於護理人員促進臨床實踐、語言記錄和信息管理,被應用於社區護理、延續護理、臨床護理、護理教育和護理研究等多個領域。 2015「銀浪新創力國際週」系列報導將呈現越洋採訪荷蘭、英國、日本講者的一手消息,以及創新銀髮服務案例,也邀請國內專家學者一起進行深度觀察和分享經驗。我們將陸續推出一系列國內外案例報導與訪談,精采可期,敬請鎖定銀享無國界 — 銀享全球官方部落格! 全文轉載自銀享無國界 作者簡介:楊寧茵是銀享全球共同創 辦人。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和企業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 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業者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 務,協助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區銀髮創新的基地。 文章轉載自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324/3433?utm_campaign=shareah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