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無齡世代專題/大選之後!未來誰照顧自己?

作者:無齡世代(陳亮恭、楊惠君)2015.12.01
 
時值2016年總統大選年,國、民兩黨對於長期政策、規模與長照保險財源看法分歧,一旦政黨輪替,恐牽動長照相關法案的推動與執行,台灣未來長照發展和走向,仍充滿變數。

我國長照推動的基本方向與國外大致相同,以配合「在地老化」的方向推動居家化與社區化的長照服務為主體,這樣的策略也可以減少長照服務偏向「機構化」與「醫療化」的發展。

把所有需要長照的人集中住宿在長照機構內雖然提升了照護服務的效率,但被照顧者也因此喪失了自我,必須配合機構的時間與活動調整自己的作息,也較容易產生低自尊的狀態。

走向社區化與居家化的長照制度規劃,最大的挑戰便在於服務體系的建置。台灣的長照體系相當不健全,目前初具規模的是護理之家與安養護機構類型的長照機構,但這種全日入住的長照服務並非國家推動的方向。

長照服務人力不足是最大困境

勞動部雖訓練出10萬名以上領有專業證照的照顧服務員,但僅有2萬多人實際投入長照工作,根本不足以支撐長照人力需求。

有學者與勞工團體質疑外籍看護會壓縮本國居服員工作機會,事實上,低薪、勞累、缺乏職涯發展,相較於其他職業別嚴重缺乏就業誘因,這些因素才是本國勞力(尤其年輕人)不願投入長照工作的主因。

以日本為例,政府開辦「介護保險」後逐漸導入市場機制,開放企業經營長照服務,提供「商品化」的照顧選擇,引導銀髮產業發展。日本經驗指出,多元化、產業 化是改善長照工作就業誘因的成功對策。政府相關單位應該思考如何鬆綁法規,導入商業化經營模式,提供更多元、高品質、細緻化的服務內容,不僅可以提升長照 工作的職業形象,也是從業人員獲取更高工作待遇的契機。

我國的長照政策既然是往社區化與居家化推動,照顧服務員的議題就是無法迴避的挑戰。而本土照顧服務員數量的提升必須仰賴工作條件的改變,包括薪資內容以及 職業尊嚴認同的提升,都需要完整的制度設計,而國內目前有很多的科技大學成立相關科系,希望可以推動照顧服務的督導工作,只是,連照服員都不知道在哪裡 了,這些畢業生又要去督導誰呢?

在日本推動「不勉強的照護生活」(がんばらない介護生活を考える会)的別府明子指出,日本長照服務員近半數是年輕人(另半數是中年人投入職場),這與日本 的制度設計以及文化價值體系有關,每個照服員都經過國家證照考試出身,薪資也依工作困難度來區分九等級,服務愈需要專業以及愈辛苦照顧的病人,得到的收入 愈高。

在台灣被視為形同「幫傭」的工作,在日本長期尊重「職人」的文化價值觀氛圍下,長照服務員就像廚師、美髮師般享有專業的被尊重與被需要。這些都有待台灣建立,而不是只在想錢從哪裡來。

從哪裡籌措提供長照服務需要的1000億財源?

政府規劃推動《長照保險法》,以社會保險來支付長照服務,國內有其他學者主張以稅收制推動長照服務。其實2種機制都是全民分攤共同風險的概念,各有優缺點。

下表針對稅收制與保險制推動長照的差異做比較。無論最後採取哪一個制度,都希望可以兼顧財務穩定與服務完整的目標,讓失能者受到最好的照顧。

 
最新消息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