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總新聞稿】調查發現,六成照顧者有「照顧傷害」,僅四成三使用護具

2016-04-20 18:57

調查發現,六成照顧者有「照顧傷害」,僅四成三使用護具

[臺灣新浪網]臨時暨短期照顧服務員溫暖支持身心障礙者家庭

2016-04-19 09:57

  大成報 (2016-04-18 05:44) 【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財團法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身心障礙者臨時暨短期照顧服務,於16日辦理照顧服務員表揚大會,會中表揚12位服務績優臨托服務員。     高雄市身心障礙者臨時暨短期照顧服務自84年開辦即委託財團法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迄今,提供身心障礙者其家屬獲得喘息機會,紓解家庭長期照顧壓力,維持家庭生活品質。本次表揚的服務員服務資歷都很長,有些服務員更是資深元老,如:美美姐自89年即投入臨時暨短期照顧服務的行列,一晃眼竟也16年了。美美姐總是充滿活力,臉上佈滿笑容地帶著服務對象向社工們及店家打招呼,增加服務個案的人際互動機會。美美姐曾服務一名自閉症的孩子─軒軒。剛開始服務時,軒軒尚未發展口語能力,並且有明顯固著的行為表徵,像是到處吐口水、玩骯髒的綿繩和寶特瓶等,但這些固著行為並沒有擊倒美美姐,她用溫柔又堅定的教導態度,透過反覆地訓練引導來減少發生的次數。在陪伴的過程中,軒軒漸漸發展出口語,開始能哼哼唱唱一些簡單的兒歌,後來是幾句流行音樂的歌詞,最後甚至仿說。某次軒軒將點字溝通板遞給美美姐,她不明白軒軒想傳達的訊息,經過軒軒的母親翻譯,才得知那是一句感謝的話。美美姐說服務自閉症的孩子雖然寂寞,常得不到回饋,但她仍珍惜與這孩子相處的每一點時光、每一點進步跟成長,這樣想著便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反而是滿滿的成就。     社會局表示臨短托服務內容以提供安全照顧為主,其他經評估確有實際需要,得協助膳食、身障者個人清潔工作、陪同就醫、陪同從事休閒活動等,服務時間非每天固定式,較有彈性,鼓勵社會大眾加入臨托服務員行列,另臨短托服務對象為設籍且實際居住本市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證明之身障者,家庭照顧人力因臨時或短期無法照顧並經評估確實有需求者, 49歲以下身障者,可洽詢該會,電話:7266096分機18、19;另50歲以上身障者,可洽詢本市衛生局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電話:7134000分機1812~1829。 新聞轉載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418/16867045.html

[中時電子報]家庭照顧者 辛酸誰人知

2016-04-18 09:49

[中時電子報]家庭照顧者 辛酸誰人知 2016年04月17日 04:09 中國時報 廖珮妤/台北報導   和萬沙浪相識39年、照顧他20年,郭淑芳每每分享自己這段情感,總是五味雜陳,即使愛情不減,但照顧重擔也經常壓得她喘不過氣。類似郭淑芳這樣的家庭照顧者,全台至少90萬人,專家提醒,善用官方與民間資源,適時參加支持團體,可得到很大幫助,千萬別獨自承受壓力。 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組長曾惠芬表示,照顧者面對親友身體疾病,以及包含照顧技巧、就醫等各種生活轉變,確實面對很大的壓力,她常常鼓勵照顧者多參加家屬支持團體,彼此分享照顧的困難或問題,也可以得知資源申請管道。   曾照顧公公數年的林小姐,長達2年的時間把自己和公公關在家中,非必要不出門,她說,那時她每天想的就是讓公公吃藥、避免疾病惡化,全心全意都在對抗疾病,毫無心思顧及生活品質,也照顧得很挫折,自己還得憂鬱症。 直到社工上門家訪,一再鼓勵她去參加家屬講座,她才漸漸敞開自己的心,也會帶公公出門,和其他老人或病友互動,2人的精神才好轉,她目前已不再服用抗憂鬱藥物。 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則提醒,人的情緒總會起起伏伏,不可能永遠都處於高興開心的狀態,面對突然的生活轉變或摯愛的疾病,悲傷、生氣、難過或憤怒都可能出現,當情緒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諮商,照顧者要謹記,唯有照顧好自己,才能顧好別人。 (中國時報) 新聞轉載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17000303-260114  

[yam天空新聞]新竹市「照顧服務員培訓課程」開課 照顧長輩、投入職場兩相宜

2016-04-15 09:12

[yam天空新聞]新竹市「照顧服務員培訓課程」開課 照顧長輩、投入職場兩相宜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50多歲的楊太太,其母親因疾病行動不便需長期臥床,亦需有人24小時在旁照顧,雖也有聘請外籍看護,但楊太太仍不放心,在照顧上親力親為,希望母親能獲得好的照顧及生活品質,然而楊太太並無任何照顧經驗,在照顧上有些吃力。經朋友口中得知關於照顧服務課程資訊,了解此訓練不僅能學習到如何照顧長輩,取得證書後也能投入相關職場就職,故來電至社會處詢問,並報名其課程,且也順利完成受訓取得證書。 林智堅市長表示,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對長者的照顧成為重要工作,市府在老人照顧服務的表現相當突出,去(104)年衛福部考核獲得優等成績,另在天下雜誌《2015幸福城市大調查》中,社福力也名列非六都第3名,包括社區關懷據點服務村里的涵蓋率、獨居老人平均被服務次數、參與長青學苑人次等指標,都有良好表現。另新竹市約有一萬四千多名失能人口,目前已提供社區式、居家式及機構式等長照服務,未來也將儘速建構完整服務體系,提供更貼心的長照服務。 社會處表示,為使本市之失能者能獲得妥適照顧,故本府委託經甄選績優之機關團體辦理照顧服務員訓練,歡迎對照顧服務有興趣之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共同投入照顧服務工作,提升照顧服務品質。另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將近300萬人,顯示照顧服務產業的未來發展極具潛力,無論是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式的照顧服務人員,將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本市照顧服務員訓練相關課程公告於新竹市政府社會處網頁(http://society.hccg.gov.tw/)。 歡迎對擔任照護工作有熱忱及興趣、年滿16歲以上,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且無不良嗜好及傳染病者,逕洽培訓單位報名 (如為外籍人士,需具有本國國籍或領有工作證)。若對課程仍有相關疑問,可撥打市府專線1999或社會處03-5352386陳小姐洽詢。 新聞轉載自http://n.yam.com/greatnews/society/20160413/20160413655524.html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月薪5萬,為何仍會變「下流老人」?

2016-04-14 10:50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月薪5萬,為何仍會變「下流老人」?                聯合報Focus 聯合報Focus 2016-04 圖片來源:stocksnap.io 「下流老人」是日本去年出現的新名詞,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新書「下流老人」近日引進台灣。即使年輕時身為月薪5萬以上的中產階級,晚年也可能成為「又窮又老又孤獨」的「下流老人」。 月薪台幣5萬以上的中產階級,20、30年後也可能淪為「下流老人」?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社會現實。去年轟動日本社會的話題作「下流老人」,中文版最近由如果出版社引進台灣。「下流老人」指的是: 無法正常度日、被迫過「下流(中下階層)」貧困生活的高齡者。 此一名詞由一直在援助高齡者第一線工作的社會學家藤田孝典創造。他累積多年觀察寫成的「下流老人」去年出版,暢銷逾20萬冊。聯合報日前獨家報導「蝸居老人」專題,證明「下流老人」現象在台灣同樣存在。 日社會忽視 恐現「1億人老後崩壞」 藤田親眼目睹的日本「下流老人」,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拿廉價小菜到收銀檯排隊。他們付不出醫藥費,只能在家中服用成藥;無人照顧,一個人孤獨邁向死亡。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藤田在書中感慨,太少人理解「下流老人」的實際狀況與背景,也少有社福政策提供具體支援。「也許因為太恐怖了,所以大家下意識移開視線。」他估計,日本現在的「下流老人」約6到700萬人,若不提出有效政策,未來可能出現「1億人的老後崩壞」。 啃老族、少子化 老後難與子女生活 藤田指出,隨啃老族、少子化的崛起,人們已慢慢失去「老後和子女一起生活」的選項;就算有孩子,子女可能連自己都養不起。 藤田指出,許多他協助過的「下流老人」,年輕時都是年薪400萬日幣(約120萬台幣)以上的中產階級。換算成台灣薪資水平,月薪5萬台幣以上。 藤田警告,即使你的年收入達平均水準,邁入熟齡期(55歲以上)後只要發生下列狀況,中產階級便會淪陷為「下流老人」。 淪為下流老人的危機 1.生場需要高額醫藥費的大病 2.無法住進高齡者看護設施 3.孩子是啃老族 4.熟年離婚 5.罹患失智症身邊卻沒有可依賴的親友 儲蓄人際關係 不怕老後貧窮 如何不落入「老後貧窮」?藤田孝典建議現代人要有「儲蓄」觀念。這種儲蓄分成物質和精神,不只儲蓄金錢,更要儲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貧窮」,往往比物質的貧窮更容易讓人淪為「下流老人」。 隨科技發達、人類壽命增加,藤田建議現代人必須早一點進行家庭經濟管理,和保險公司或理財顧問商量,模擬老後的收入和支出。 然而,要讓老後生活富足,不能只靠金錢或物質。頻繁與親友連繫、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朋友相互扶持,都可以避免跌入「下流老人」的深淵。藤田指出,在高齡期,如果可以在陷入孤立之前和更多人建立相互支援的關係,就算生活陷入窮困,也不會那麼痛苦。 55歲開始 必須重視配偶、親友關係 藤田發現,同樣為貧窮所苦,有人過得很幸福,也有人過得悲慘,差異在於「人際關係的貧富差距」。他指出,55歲以前的人,生活以工作為中心。但從55歲開始,必須重視配偶、子女、家人和朋友等人際關係。銀髮族必須改變價值觀,「將生活重心從經濟轉為人際之間的連結。」如此可建立起拯救自己的安全網絡,並擁有分享樂趣和生活意義的夥伴,讓自己不會陷入孤立。 此外,藤田鼓勵民眾,多參加非營利組織或市民活動,強化人際關係的安全網絡。他指出,許多高齡者是變貧窮後才來找他求助,如果可在變貧窮之前就參與市民活動或非營利組織,便可早點透過夥伴或關係得到援助。 關懷老後生活 切莫演變成兩代窮 「下流老人是社會造成的」。藤田孝典認為,中產階級淪為下流老人,不只是高齡者本人或其家人的錯,更是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必須應該要擺脫這種自虐的貧窮觀,尋找社會性的解決策略。 台日兩地社會狀況不同。如果出版社找來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台北仁濟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陳穎叡等專家學者,針對台灣的「下流老人」現象對談。 與會者認為,拓展社區支援據點、活化老人生產力、建立社會支持系統與世代理解,可遏止這波老年貧窮危機。 陳穎叡發現,過去急難救助的個案經常是低收入戶,最近愈來愈多是一般收入的家庭來申請。許多個案是高齡者4、50歲的子女生病罹癌,照顧的責任落到7、80歲長輩身上。當子女無法繼續工作,長輩通常會拿出積蓄協助子女的醫療開銷,導致自身陷入老後貧窮,甚至演變為「兩代貧窮」的現象。 林依瑩指出,台灣必須要在10年內做好高齡社會的社會支持系統,全力發展「社區互助關懷據點」。為此,這10年內的兩次村里長選舉,「我們必須緊盯候選人對老人關懷的投入程度,這關係著每個人老後的生活。」 聯合報/陳宛茜 報導 聯合報/柯永輝、翁海玲、陳怡蒨 製作 新聞轉載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694&page=2

《轉載新聞》吳若權:長期照護的風險

2016-04-14 09:40

[蘋果日報]吳若權:長期照護的風險 2016年04月13日00:03 之前,我家長期聘用的看護小姐曾經回印尼省親,整整休假一個月。剛開始我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照顧媽媽,決定回到最初的狀況,不假外人之手,獨自扛起照護與家務的工作,從清晨5點半忙到晚上11點,點眼藥水、中藥、西藥,早餐、午餐、晚餐,洗碗、洗衣、拖地,門診、拿藥、復健,再加上電台主持節目與寫作,團團轉了半個多月,很快把自己搞到心力交瘁。   才剛進入第三個星期,覺得自己快要熬不下去,我主動向兩位姊姊求助,開列具體清單,希望她們可以提供我哪些協助。雖然只有少少1、2個項目,像是「星期六傍晚,請幫我準備兩個便當」、「星期一下午3點到6點,請姊夫來家裡幫忙看顧媽。」起初我不想麻煩她們,即使有點想,也開不了口,但後來因為時間壓力把自己搞到快要崩潰,我還是勇敢提出請求,事後發現他們有求必應的程度,比我預期中的還要好。而且,在她們眼裡只是舉手之勞的幫助,對我來說卻是莫大助益。   在這次經驗中,我發現自己從前不願求助、或不接受援助,其實是既悲觀又不近人情的表現。適時對兄弟姊妹舉手求援,並非懦弱的行為,而是開放機會,讓他們可以一起共盡孝道。   當然,我也知道像我這樣的案例,算是非常幸運。不可否認,有很多照顧者從頭到尾都是孤軍奮戰,奔波於親友之間求助無門,甚至被斷然拒絕,還遭到冷嘲熱諷。在長期無法喘息的壓力下,導致悲劇發生。   台中曾發生一起不幸事件,一位30歲的林姓女子,本身罹患憂鬱症,照顧久病50歲母親,疑似因為身心無法負擔過勞的壓力,先對母潑汽油引火焚燒,再將她推落溝圳溺死。   除了上述特殊極端個案之外,其實多數因為無法負擔長期照護的隱形弱勢高風險家庭一直存在社會幽暗的角落,照顧者長期抑鬱寡歡,通常有憂鬱的傾向,身心都承受相當大的折磨。他們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也不清楚或不相信有哪些資源可以幫上忙。其實,即使沒有任何親友可以依靠,還是不要放棄一線希望,可以透過當地社會福利機構申請,獲得適當的幫助。目前,各縣市政府的社會局,都能提供部份諮詢或協助,可以多加利用。   台灣急速邁向人口高齡化的社會,許多積極的民間組織,早已經開始推動長期照護計畫,並和政府單位一起合作,著手研究如何因應快速高齡化的趨勢,讓所有長輩在晚年承受病痛之苦時,能夠透過保險與福利制度,獲得妥善的照顧。 或許這些計畫的進度緩不濟急,但至少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而我們照護自家長輩的經驗,將來也可以貢獻出來, 提供給公務部門參考,讓更多人知道如何照顧其他更多的長輩。透過專業的傳承,所有的照護經驗,都會累積成寶貴的智慧,所有的辛酸淚水,都會轉化為溫柔的慈悲。 新聞轉載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413/834341/

頁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