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輔具租借 身障者出遊無礙 2015-07-20 14:30:53 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具、攜帶式斜坡板、馬桶椅、洗澡椅、爬梯機等輔具,可以短期租借,還可甲地租、乙地還,讓行動不便的人方出門旅遊。由身障者成立的「行無礙協會」推動輔具租借業務,出租輪椅七天只收費250元,去年租借人次逾三千人。 陳明里、許朝富與多名身心障礙者,2008年結伴到英國旅行,他們駕著自買的輪椅上下車、上下飛機,非常不方便 。到了英國發現當地有很方便的輪椅租借服務,於是回國後組成「行無礙協會」,推動輔具租借,租金收費公道,運費另計,自取免運費。 但輔具租借業務推出第一個月時,租金收入不到2000元。行無礙專案經理陳明里說,許多身心障礙者認為輔具是生活必需品,一定要自己買,也有人誤解租借來的輔具「都是別人用過不要的」、「有的載過死人誰敢坐」;但「行無礙」不氣餒,反而全面購置全新輔具,讓租用者安心借用。 陳明里說,部分地方政府雖提供免費借用輔具服務,但有設籍、身分資料(身障者或老人)的限制;臨時受傷、短期旅遊沒辦法租借。因此,行無礙輔具具租借服務不設戶籍、不限對象,有需要就可租,使用者可自取,也可由協會出動專人配送,協會更推出全國唯一手推輪椅甲地租乙地還(台北/台中/花蓮)的服務。「台北國際旅展」、「國際書展」、「銀髮展」等大型展覽會場,也設有行無礙免費租借攤位逛展服務。 行無礙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說,去年租借輔具已服務超過3000人次,八成五是子女主動租借輔具供父母使用,七成使用者用在國內外旅遊上。 更多關於行無礙協會的資訊,請洽官網http://www.sunable.net/ 新聞轉載自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67003
[中央日報]照顧的家人老了,十萬名老憨兒誰顧? 中央日報 (2015-07-17 17:07) 全國十多萬名老憨兒(又稱中高齡心智障礙者),正面臨父母年邁多病、照顧困難或孤苦無依的困境,雙老家庭中茫然無助的老父母與老憨兒,急需大眾伸出援手,拉他們一把!為了協助家中有年長心智障礙者的家庭,育成基金會南港養護中心應運而生,主要提供45歲以上,持有中、重、極重度身心障礙手冊的老憨兒的專屬照護服務,另外,也為了讓這些病友們能夠在生活上接觸社會大眾,所以每週五都會固定帶他們出遊,活動特別開放外部志工參與,讓志工們能在開心出遊的同時,也幫助這些需要陪伴的老憨兒們。 68歲的老憨兒阿桂,智能障礙重度,入住育成基金會南港養護中心已三年多,父母早已過世,一年365天皆住在中心,阿桂已陸續出現重聽、失智、心肺功能不佳等老化狀況,為了讓阿桂能獲得更完善的照顧,家人不得已將他送到中心,但都定期探望陪伴阿桂。 育成南港養護中心協助的病友們大多患有多重障礙,一位憨兒的身上可能就患有許多疾病,部份病友因障礙而長期臥病、包尿布,許多事情都無法自理,多數家中有憨兒的父母,即使再辛苦也都願意親力親為照顧自己的孩子,但是當這群心智障礙者年老後,照顧他們的父母或手足亦同樣邁入高齡,所以格外需要社會的照顧與支持。 台灣社會這樣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也有許多協助的單位陸續伸出援手,但仍缺乏照顧他們的人,不只老憨兒,那些照顧他們的原生家庭也都需要社會的參與,協助他們走過這漫長的照顧之路。 更多協助老憨兒機構及服務資訊:http://harvest365.org/events/1264 新聞轉載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717/14802294.html
[ETtoday東森新聞雲]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許多年長者的外觀看起來身形瘦弱、皮膚皺皺的、骨頭形狀明顯,看起來沒有什麼肌肉,就像皮包骨似的,這些恐都是肌少症的表徵。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文獻指出80歲以上的年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容易增加跌倒、骨折等風險。 ▲ 老人易跌倒、骨折,恐是肌少症上身(圖/優活健康網提供) 老化、蛋白質攝取不足 半數長者有肌少症 周建文醫師表示,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肉量減少,以及肌力減弱、身體功能的表現變差,在45歲以後,肌肉量每十年減少百分之6,以60至70歲長者約有5~13%有肌少症,80歲以上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 肌少症通常是老化症候群的一種表現,除老化外,飲食不正常、長期臥床、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以及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肌少症,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日常生活功能減損的風險,甚至導致身心障礙。 周醫師也說,對於肌少症無須太過緊張、恐慌,肌少症為是老化的一種現象,可使用簡易的評估工具,如手指握力可以評估肌力,6分鐘步行測驗可評估身體 功能表現,肌肉的組成主要是蛋白質,因此建議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例如牛奶、豆漿有助於延後肌少症進行,養成規律的運動及賀爾蒙療效亦有助益。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新聞轉載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715/534176.htm
[中央社]金管會:將開放實物給付型保險業務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4日電)金管會保險局表示,近期將公布人身保險業辦理實物給付型保險業務,實物給付樣態包含健康管理、醫療、護理等6類,並將開放投資型保單連結國際債券,含人民幣等10種計價幣別。 金管會今天召開例行記者會,會中保險局指出,昨天(13日)通過「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及「投資型保險專設帳簿保管機構及投資標的應注意事項」部份規定修正案。 同時增訂「實物給付型保險商品」專章,規範人身保險業辦理實物給付型保險業務,並修正投資型保單連結標的相關規範,金管會近期將發布這2類業務上路。 保險局指出,實物給付型保險商品是指保險契約中約定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公司提供約定的物品或服務,以履行保險給付責任。 而實物給付的樣態目前規劃6大類,包含健康管理、醫藥、護理、長期照顧、老年安養及殯葬。實物給付保險商品也可以跟傳統的現金給付搭配設計。 舉例來說,健康管理可以給付的服務為每3年提供被保險人一次健康檢查。醫療服務可以給付的是被保險人罹患疾病或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時,可以到約定的醫療院所接受診療。 護理服務可以給付的是被保險人因疾病、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或分娩,需要被照顧時,可到約定的照護之家接受照顧。長期照顧服務的實物給付可以是被保險人符合長期照顧條件時,入住長照機構或被提供餐飲等。 老年安養服務的實物給付可以是被保險人滿65歲時,得以住進已約定的老人住宅,並得到相關服務。殯葬服務的實物給付則是被保險人身故的時候,提供約定的殯葬儀式安排、納骨塔等。 近期也將開放投資型保單連結國際債券部份,目前開放得連結的國際債券的計價幣別有10種,包含人民幣、美元、英鎊、歐元、澳幣、紐幣、港幣、新幣、加幣及日圓。 新聞轉載自http://n.yam.com/cna/fn/20150714/20150714154068.html
[聯合報]塵爆救助/八仙補助整合3資源 依個案分配 2015-07-16 02:30:32 聯合報 陳正芬/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文化大學 八仙家屬自救會家屬唐美娜的話引發社會反彈:「傷者不是乞丐,也是有繳交健保費,中央政府應該提出具體的回應…,傷者出院後,可能必須聘請看護這類的復健費用…,我們真的沒有這麼多錢…。」 這正是民眾對於全民健保、商業健康險及社會救助的誤解。筆者提醒,政府應先針對每位個案的狀況,盤點其既有資源的優劣性,再決定有限社會資源的分配,才不致造成資源錯置與排擠。 一、全民健保不是吃到飽,而是有法定理賠項目,例如聘看護費用或長期照顧費用就不在其中。 二、台灣估計有半數以上民眾都投保的商業保險,醫療險病房日額、實支實付,甚至傷燙傷等重大傷病還有加額給付,另外還有意外險、殘障給付。八仙塵爆受害民眾是不是都獲得保險公司該有的賠付? 三、政府是否該請保險公會,統一清查八仙塵爆受害民眾所領到的保險金,再依照其家庭所得狀況,才能作第三層—社會救助資源的分配,因為社福資源是有限的,而復健路是漫長的。 依據社會救助法第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檢同有關證明,向戶籍所在地主管機關申請醫療補助:一、低收入戶之傷、病患者。二、患嚴重傷、病,所需醫療費用非其本人或扶養義務人所能負擔者。參加全民健康保險可取得之醫療給付者,不得再依前項規定申請醫療補助。這也就是地方政府應負責任。 建議衛生福利部與金管會,盡速組成委員會,針對八仙理賠個案所獲得最終理賠的商業保險資料,邀請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評估檢視,以決定社福資源最適切的分配方式。 再則,長期照顧保險法的通過更重要。面對燒燙傷,病人需歷經急性、急性後期以及長期照顧三個階段,如果燒燙傷面積不大,病人可能無須進入長期照顧體系。但截肢個案則在狀況穩定後需身心障礙與長期照顧體系的支持。這次八仙塵爆事件已引發資源是否排擠的爭議,過去的燒燙傷病患是否也應得到類似八仙案被高度重視的醫療處置?更遑論長期照顧。因此,訂定一個一體適用,全民皆享的長期照顧體制,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新聞轉載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5885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不是只有八仙家屬累倒了...民團呼籲:育嬰假應擴大為「照顧假」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新聞整理:李牧宜 八仙塵爆案讓逾500個家庭蒙上陰影,許多家長請長假照顧孩子,甚至為了陪孩子度過漫長的治療復健期,被迫離開職場。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12日呼籲將「育嬰假」改為「照顧假」,強調照顧範疇不只嬰幼兒,應擴及至各年齡層需照顧的家人,協助這些家庭能有更寬裕的照護空間。 大紀元報導,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以八仙塵爆為例,表示燒燙傷嚴重傷患,至少要照顧3個月以上,家屬必須請事假,並非長久之計。陳正芬表示,若孩子經過2、3年後身體順利恢復,這些有工作能力的家長卻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職場,「公司長期培養的人才,卻只能付諸流水。」 依《勞工請假規則》,勞工普通傷病假若超過規定期限、加上事假或特休假仍無法痊癒者,可申請留職停薪,最長1年;另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勞工在子女滿3歲前,最長可申請2年育嬰留職停薪。除上述兩情形外,其餘皆由勞雇雙方協議。 陳正芬也表示,家庭照顧強調適用對象在12歲以下,12歲以上身心障礙者或失能老人卻被忽略,希望全職照顧者每逢六、日後休假一天。《長期照顧服務法》新增家庭措施,包括居家式喘息服務,但現僅有14至21天,未明定每週一休假。她指出,全國有15萬名全職照顧者,若年休52天,政府要撥出經費70億元,但現今一年經費僅24億元。 對於在職照顧者,法定雖保障育嬰假6個月留職有薪、2年留職停薪,但是,並未包括失能照顧。陳正芬說,照顧生病及意外者有7天以內假期,但並沒辦法負荷長期照顧。因此她希望育嬰假擴大為照顧假後,可讓極重度病患照顧者留職停薪1至2年。 陳正芬表示,長期照顧需要6個月以上,在職照顧者很難維持工作,若離開工作,恐怕落入貧窮議題。大多數國家都在設法採彈性工時或留職停薪,讓照顧者留住工作。 中央報導,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謝倩蒨表示,所謂育嬰假其實是留職停薪,現行勞工若因其他因素需留職停薪,如家庭照顧需求,只要和雇主達成協議就可以請,若要入法,需凝聚社會共識,還需再研議。 中時報導,八仙樂園塵爆案發迄今16天來,除傷患與家屬受關注外,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提醒,應重視第一線照顧者,包含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等人的心情與紓壓需求,因此該會規劃推出「Care the Carer」計畫。 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八里療養院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說,「Care the Carer」計畫4大原則為該休息時就休息、感到壓力就找人說、學習壓力放鬆技巧、團體事件分享與抒壓,避免把工作壓力帶入私領域,持續扮演好照顧者的角色。 新聞轉載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8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