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家人分攤照顧

2015-11-12 09:04

家人分攤照顧 不要1人扛 2015-11-11 〔記者蘇金鳳、蔡淑媛/台中報導〕台中市昨發生精障女弒母慘劇,原因疑似照顧壓力太大,台中市社會局表示,民眾可向長期照顧中心提出評估,而評估 後,針對無自理能力或者是失能失智的老人,提供十項照顧的服務,衛生局提供居家復健、居家護理及喘息服務,而社會局則提供機構安養、居家照顧等7項,政府 也會依家庭經濟不同有一定補助。 弘道老人台中服務處主任劉培菁則說,家中若有其他成員,應該要共同分攤照顧的責任,若只集中在一人身上,壓力相當大,很容易會產生看不到希望的挫折感。 老朋友專線主任施郁榛表示,照顧者要懂得運用社會資源,申請長照的各項服務,讓自己能喘口氣,然後參加照顧者的團體支持系統,才能讓自己走出壓力。 台中榮總心身醫學科主任莊凱迪指出,子女長期照顧久病父母,累積壓力,臨床統計約15%出現憂鬱症狀。他說,照顧時不要過於要求完美,70分就不錯了,千萬不要把壓力全放在身上。 中榮精神科醫師侯伯勳說,照顧者長期負擔身心壓力、出現失眠等狀況,會一時情緒失控,甚至出現極端行為,因此照顧初期,應計畫與人分擔或求助安養機構。 新聞轉載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931387  

[yam天空新聞]身心障礙者日 嘉義辦公益園遊會

2015-11-11 10:34

身心障礙者日 嘉義辦公益園遊會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10日電)嘉義縣社會局配合104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將於14日在鹿草鄉圓山宮舉行公益彩券宣導園遊會,縣府籲民眾踴躍參加,一起做公益。 嘉義縣社會局今天表示,公益彩券的發行,增加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低收入單親家庭的就業機會,進而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對財政困難的嘉義縣來說,公益彩券盈餘挹注在社會福利推動方面,有如及時的甘霖。 由嘉義縣私立大林教養院與嘉義縣精神康扶之友協會共同辦理的公益彩券園遊會,將於14日上午登場,共有40多個社會福利團體及機構參加,屆時現場表揚身心障礙楷模、推行身心障礙福利有功人員及參與全國性競賽獲獎團體。 園遊會現場有吃、喝、玩、樂攤位及義剪活動,還有合唱、舞蹈、樂器演奏、槌球、棋藝、疊疊樂等競賽;另外憑今年9、10、11月統一發票30張可換1張摸彩券,摸彩獎品有腳踏車、電子記憶體時鐘、多功能沖泡壺、冬被、毛毯等100多種。 活動轉載自http://n.yam.com/cna/society/20151110/20151110382908.html

[yam天空新聞]內門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揭牌

2015-11-10 09:29

內門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揭牌 【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高雄市各區設置日間照顧中心或日間托老據點,推動在地照顧、在地安老的政策理念,市 長陳菊6日出席內門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揭牌儀式,她說,高雄市目前有12處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內門日照中心是大旗山地區第2處日照中心,期盼在地長期照顧資 源提高長輩生活品質。 陳菊表示,高雄市平均老年人口比率約13%,多數年輕人為生活離開家鄉在外打拼,因此內門區老年人口比率較其他地區高,提升老人日間照顧是我們的責任,市 府利用公有閒置空間,規劃在地老人照顧據點,也和每個家庭合作,讓長輩持續於熟悉的環境生活得快樂有尊嚴,同時減輕家屬照顧的壓力。 陳菊說,內門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位在內門南海紫竹寺對面,建築物1、2樓由環保局清潔大隊使用,社會局運用3樓公有閒置空間,重新規劃為日照中心,並獲公益 彩卷盈餘基金補助750萬元進行電梯和室內工程裝修。特別感謝財團法人高雄市私立翠文書院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以豐富經驗經營管理內門日照中心,讓偏 遠鄰近山區的長輩也能擁有妥適照顧。 日間照顧中心設有多功能活動區、無障礙浴廁、餐廳、簡易廚房等設施,並聘有照顧服務員,以及護理人員或社會工作員,提供照顧、交通接送、餐飲、身心機能活 化運動、健康促進活動等服務。市府陸續籌備彌陀、三民、梓官及茄萣區日間照顧中心,並持續輔導民間單位於各區投入日間照顧行列。 新聞轉載自http://n.yam.com/greatnews/society/20151106/20151106377292.html

《轉載訊息》宜蘭縣家屬照顧技巧及教育系列講座

2015-11-06 09:35

宜蘭縣失智症照顧服務協會104年度家屬照顧技巧及教育系列講座

[大紀元]無障礙友善餐廳APP 自助助人用餐樂

2015-11-04 11:05

[大紀元]無障礙友善餐廳APP 自助助人用餐樂 【大紀元2015年1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台灣台南報導)想帶著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或推著嬰兒車,或輪椅族想要到台南享受美食,透過友善台南好餐廳APP,就可找到出入方便、服務良好的無障礙友善餐廳,享受與家人或朋友一起上餐廳用餐的快樂時光。 台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總幹事馮泰琦說,今年自籌經費與台灣智慧生活科技促進協會,透過與成大、交大合作,進行友善台南好餐 廳APP計畫,希望從「自助」到「助人」,不僅幫助和鼓勵更多身心障礙者走出家門,更期許能培訓更多身心障礙朋友擔任城市友善特派員,一同為台灣的友善環 境而努力。 台南市政府勞工局局長王鑫基表示,15位友善特派員歷經3個多月,親身體驗、蒐集建置了台南90家舉凡出入口、動線環境、點字菜單、用餐服務、電梯、廁所、停車位、無線網路和免費充電座等友善資訊全都清清楚楚,更包含現場照片,讓人一目瞭然。 台南好餐廳APP計畫不僅方便身障者,也讓民眾以後帶阿公阿嬤、還有父母親推著嬰兒車在台南外出吃飯,隨手一查就能找到友善餐廳的資訊。面對未來高齡社會挑戰,這實在是台南市落實高齡友善宜居城市的重要一步。 新聞轉載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1/3/n4564457.htm

[蘋果日報]【社企流】「老人最想要的,是留在自己的家」全球四大案例帶你認識居家照護趨勢 讓長者在家幸福終老

2015-11-04 09:49

[蘋果日報]【社企流】「老人最想要的,是留在自己的家」全球四大案例帶你認識居家照護趨勢 讓長者在家幸福終老 文:曾彥菁 「銀浪新創力國際論壇 」23 日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銀享全球共同主辦,邀請美國安樂居醫務長Jay Luxenberg、英國Age UK專案經理Sian Brookes、荷蘭Buurtzorg創辦人暨執行長Jos de Blok、日本蒲公英診所負責人永井康德醫師等四位主講人,分享各國居家醫療及照護經驗。 送餐、洗澡、餵貓全都包:美國安樂居PACE整合照顧模式  源自舊金山唐人街的On Lok安樂居,由牙醫師William Gee和社工師Marie Louise於1972年創辦,提供成人居家照護,至今在全美已有134個據點。 安樂居創辦之初,本來是希望提供講華語,且具華人文化的安養院,「後來我們發現原來老人的需求是『待在自己的家裡』」 醫務長Jay Luxenberg分享道。於是安樂居開始提供到府服務,包含送餐、社會服務、交通接送、洗澡、海外旅遊期間醫療照護等,甚至曾經有位老人因住院期間無法照顧愛貓,心情鬱卒,安樂居也協助餵貓。 安樂居的經費來自政府經費中,原本護理之家的預算,但他們採「論人計酬」的財務體系,每個月請領以實際照護人數為主,以實際需求核銷經費及規劃人力,「我們為政府省下10%的經費,同時還提升了照護品質。」 安樂居的PACE整合照顧模式,「同時滿足了想居家養老的體弱長者,也協助了有老人照護需求的家庭,更為政府省下了經費。」 同場加映:美國安養機構「安樂居」:我們成立的目的 是讓老人不要住進來 讓長者愛上老年生活:英國Age UK反轉照護金字塔 「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愛上他們的老年生活,且這個社會能減少照護的成本負擔。」專案經理Sian Brookes一開場就分享Age UK的願景。 Age UK相信最好的老人照護,不是社會投注龐大的醫療資源,「而是要反轉照護金字塔,運用社區、志工、親友等網絡,建立長期照護機制,讓老人重新投入社會,安全且溫暖地住在家中,大家才會愛上自己的老年生活。」  經費同樣來自政府,在英國聯邦架構下,目前英國共有160個Age UK組織,每年運作高達2000萬英鎊的資金。Age UK不只從事在地服務,同時也向政府倡議,從政策面由上而下推廣社區照護機制。 「我們一直在追求最佳整合度。」從醫療資源、社區資源、多領域團隊等的整合,Age UK持續反轉照護金字塔,為英國長期照護服務建立典範。 延伸閱讀:老人家進醫院像在「走灶腳」?英國Age UK志工小兵立大功 一年減少1/3長者急診室就醫率! 擺脫官僚 讓照顧體系不再失焦:荷蘭Buurtzorg照護中心   2006年才正式成立,荷蘭居家照護機構博祖客(Buurtzorg)至今已有9000為員工,服務7萬名老人。至於成功的秘訣?「我們甚麼都沒做,只是讓專業的自己來。」創辦人暨執行長Jos de Blok笑著說。 以「更低成本達到更好的照護」為目標的博祖客,雖然全荷蘭有9000位員工,但因為除去了組織內部的官僚體系,總部只設置45位員工,經常性費用只有8%,較荷蘭其他組織平均值25%低很多,因此能將多數的經費投入居家照護與患者身上。 也因為沒有管理階層束縛,第一線專業醫療人員可立即下決定,再加上資訊科技系統的運用,讓醫療人員能藉此更快速了解患者狀況及過去病史,並作品質管理。 博祖客也曾經因為一位阿嬤的要求,在社區舉辦了「老人競走比賽」,「讓老人們聚焦在自己的『能力』上而不是失能。」後來老人們甚至自發性組織了散步社團。「我們相信擁有對自己生活的操控力與自主權,就是最正面的力量!」 推薦閱讀:他46歲才創業,卻用社區照護模式翻轉荷蘭居家護理產業!「我們什麼都沒做,只是讓專業的人自己來」 在宅醫療,在宅臨終:日本蒲公英幸福診所 「醫生的使命不僅是延長患者的餘命,而是要讓餘命更加幸福化。」永井康德醫生如此闡述醫師的使命。 2000年10月,當時34歲的永井康德在西予市開辦蒲公英診所,沒有住院或門診服務,而是提供在宅醫療服務,工作團隊中除了醫護人員外,也有社工師、按摩師等多元組成。「在宅醫療重要關鍵就是各單位間互相合作,並確認團隊間的信息共有,且統一方針。」 主張「拋棄只看疾病的醫療」,蒲公英診所從家庭狀況、生活型態與社區狀態等,都一併考量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以期能夠提供最適當的療法,讓患者即使在最後的餘命中都能感到幸福。 目 前日本已經進入了「多死社會」,每年有120萬人去逝,到了2025年會再增加50萬人,其中多為80歲以上的老人。而日本在醫院臨終的比例高達80%, 遠遠高於台灣的47%。在醫院臨終前,仍會給予點滴、禁食與抽痰等醫療行為,此舉不但會增加患者生前的痛苦,無法延長壽命,更浪費龐大的醫療資源。 因此,永井康德積極鼓勵「在宅臨終」,讓患者回到家,在家人照顧下幸福地逝去。「這就是我們說的『大往生』,一個很好的逝去也是人生很重要的部分。」 從歐美、日本的成功經驗,我們看見在宅醫療照護已是全球趨勢,而台灣在2025年將會邁入老人人口20%的超高齡社會,如何因應這個巨大的轉變,做出最好的應對,將是台灣下一步必將思考的議題。 新聞轉載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03/723273/

頁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