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天空新聞]敏盛醫療小管家 讓醫療照顧更細緻、更貼心 記者葉志成/桃園報導 桃 園市長鄭文燦23日出席「敏盛醫療照護體系—醫療小管家記者會」時表示,市府自9月起推出醫療小管家計畫,4家合作責任醫院共整合了133家診所及126 家藥局,目前為止共有7,423個家庭受到照顧,讓醫療走進社區,落實到每個家庭,有效發揮醫療資源,也讓醫療照顧更加細緻化、個別化。 敏盛醫療照護體系—醫療小管家記者會,敏盛醫院院長王炯琅、桃園市議員陳美梅及市府衛生局長蔡紫君均出席。 鄭市長指出,敏盛醫院是配合「醫療小管家」的4家責任醫院之一,3個月以來,敏盛醫院已經收案810戶,整合86家藥局及診所,是一間醫療體系發展完整的醫院,透過落實醫療小管家制度,帶動全人照顧的理想。 鄭市長說,醫療小管家也可稱為「家庭責任醫師制」,可落實分級轉診制度,超過診所或藥局負擔的病人,可送往責任醫院,經責任醫院進行一定程度的治療後,也可將病人再送回地區性藥局或診所照顧,是一種雙向、互利的制度,讓醫療照顧更細緻、個別化、也更貼心。 鄭 市長提到,醫療小管家的服務內容,包括:24小時醫藥諮詢,有問題時可先詢問醫師或藥師,不一定要馬上到急診中心就診;第一線的醫師及藥師也提供轉診、轉 檢服務,有需要時後送責任醫院治療;此外,醫療小管家的服務目標範圍是全市3萬2,000個家庭,包括獨居老人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讓他們不必 定期上醫院,在診所或藥局就能獲得醫藥諮商及90%以上的照顧,分擔醫院的負擔。 鄭市長表示,用藥安全的知識非常重要,但是許多人對於藥物沒有足夠的了解,老人家也經常忘記藥品的正確使用方式,醫療小管家制度能讓藥師及醫師負起第一線的責任,推動公共衛生及醫療教育 新聞轉載自http://n.yam.com/taiwanhot/place/20151123/20151123409017.html
47 萬失能老年人口,每月僅分配 802 元長照預算? 過去 12 年間,台北市小型長照機構從 202 家減少至 102 家,倒了 100 家? 政府「轉介本國服務成功率」每年目標僅訂 0.07%,減少仰賴外勞真有決心? 陳正芬說,當官員表現也要被評鑑,當服務提供量也變成政府長照表現的指標,相 信官員自會在法規訂定與執法寬、鬆之間找到平衡,打造更符合民眾需求與期待的長 照服務。
長照政策的頭家與CEO 《長照政策的頭家與CEO》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 我的碩士論文寫的就是家庭照顧者,時隔二十多年再回到長照領域,但近來參加會議的感覺,「討論、爭執的問題,好像都差不多」。 這二十年間,不論誰提出過什麼?主張什麼、堅持什麼?截至今日,只有9.4萬人使用政府所提供的長照服務,僅佔76萬失能人口的12%,等於有近9成的失能人口仍須自行聘僱外籍看護工或由家庭自行負擔照顧人力,導致家庭照顧者傷害慘劇頻傳。 這證明,沒有任何黨或任何人完全說對或作對什麼。所以,我們是不是該改變一種角度看問題? 記得大學時,某次系學會長提明年度計畫,計畫看起來還算工整,但台下仍有許多意見,議而不決,後來,班導出面說了一句話,「你們是頭家,他是CEO,何必浪費時間討論怎麼做,監督他能做出什麼,不好就把他換掉。」 前幾天,參加一場官方會議,討論長照機構的組織型態,討論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差異、許可與運作,出現許多法律名詞與專業,現場有很多長照機構代表,人心惶惶,大家都擔心之後倒底要如何? 這些法律用語和定義,可能是官員和法界人士擅長的,但坐在會議室裡大多數的機構服務提供者,他們的專業是提供「長照服務」、「人的服務」,花這麼多時間討論法義、規定、文字,是否真對我們的長照服務有幫助? 法律規定的嚴苛或體諒,反映了政府的態度,把長照服務提供者當成「考生」?或者當成「夥伴」?當作考生,成績不好就淘汰;作為夥伴,就有輔導改善的責任。 當政府嚴格評鑑機構的同時,政府的長照政策表現是否也應該被監督?如果發展社區化、居家支持服務量,也是政府被監督的指標之一,那政府還會不會訂定嚴苛、耗損行政人力的評鑑標準? 根據陳正芬教授研究,過去12年間,台北市小型機構從202家減少至102家,減少了100家,減少了2千多床,但同時間老年失能需求人口增加了3,387人 ,一來一往短缺5千多。政府說要長照去大型機構化,照顧資源要深入社區,這等於狠狠打了一巴掌! 政府也說,要減少對外籍看護工的依賴,但是,卻看不到努力,從政府「轉介欲聘僱外勞者改用本國服務的成功率」每年目標僅訂7%,是否真有心?而且,不斷放寬進外籍看護工標準,又導致部分原本使用居家服務者,轉而選擇外勞,使居家服務體系雪上加霜。充滿矛盾的政策與思維! 政策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人」,有心的官員才能成功, 家庭照顧者對長照服務的要求很簡單:有足夠選擇的數量、有一定的品質、能負擔得起。當然,品質與價格相互影響,數量發展到一定程度,又能降低價格,這三者,有極複雜的市場因素。 所以,家總要先檢視我們現在做到了什麼?定期公布中央、縣市首長「監督政府長照表現的評鑑指標」,定期公布於網站,包括從「預算」、「專業人力服務比」、「長照機構床位數」、「社區與家庭長照服務量」、「外籍看護工人數」等。數字會說話,公開透明的資訊,讓全民監督政府表現!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家庭照顧者,每天忙於生活、經濟壓力就不堪負荷,「選民是頭家,政府是CEO,做出成績給我看,不好就換人!」頭家的工作是要求,是訂定目標;CEO的工作是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怎麼做?如何跟頭家們溝通?該是政府給我們答案。
評鑑政府五大長照表現-記者會【採訪通知】 發稿單位: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發稿日期:104.11.24 聯 絡 人:張筱嬋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 0919-933352/02-25855171*16 47萬失能老年人口,每人每月僅分配802元長照預算? 台北市小型機構12年間倒了100家? 政府「轉介本國服務成功率」每年目標僅訂7%,減少仰賴外勞真有決心? 家庭照顧悲劇頻傳,中央、地方「牛步化長照政策殺人」? 家總籲訂外籍看護工20年退場計畫、建立政府五項長照表現評鑑指標 【時 間】104年11月25日(三) 10:00-10:30(09:45報到;請惠賜名片) 【地 點】台大校友會館3A(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一段2-1號3樓)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與會來賓】陳正芬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 陳景寧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家庭照顧者代表2位 【重點摘要】 五大面向解密:針對行政院甫公布「長期照顧服務量能提升計畫」,家總將從「預算」、「專業人力服務比」、「長照機構床位數」、「社區與家庭長照服務量」、「外籍看護工人數」等五大面向解密,呈現目前長照資源貧瘠真相。 縣市機構服務量差異大:供不應求、供過於求、供需始終有落差;私立小型機構消失中。 三項訴求:家總要求政府展現培植本國長照服務決心,訂定外籍看護工20年退場計畫;家總並宣示將以上述五大面向,訂定中央、縣市政府的「長照表現評鑑指標」,定期公佈評鑑結果,檢驗首長的施政表現。政府應邀請家庭照顧者參與訂定符合使用者需求的長照機構評鑑指標。 【活動流程】 10:00-10:15 專家解密:五大指標呈現的長照資源真相、私立小型機構消失的風險、家總三項訴求 10:15-10:25 家庭照顧者沉痛的呼籲 10:25-10:30 新聞畫面:瞎忙政府、失衡機構、血汗外勞、苦情照顧者 10:30-10:40 媒體聯訪/個訪 〜 敬邀媒體記者蒞臨採訪 〜
[聯合新聞網]關懷身障長照 雲縣設輔具單一窗口 2015-11-19 10:02 中央社 雲林縣19日電 雲林縣政府社會處今天表示,關懷身心障礙者及服務長期照顧,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設置輔具服務及資源整合單一窗口。 雲林縣政府社會處長丁彥哲指出,雲縣人口69萬9900多人,有近5萬名身心障礙者及11萬多名老年人口,建立輔具資源中心,是全國唯一將社政、衛政、勞政、教育及長期照顧等輔具服務整合的單一窗口。 丁彥哲指出,輔具補助及服務常因各單位業務、申請辦法等不同,民眾洽詢不便,雲縣由社會處主責整合,由公益彩券盈餘挹注,首創輔具銀行,民眾可至資源中心評估後,辦理二手輔具免費借用及相關服務。 丁彥哲表示,雲林縣輔具資源中心位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一樓,民眾如有輪椅、拐杖、氣墊床等輔具需求,可透過中心的專業評估,給予建議並協助補助申請。 新聞轉載自http://udn.com/news/story/3/1324106-%E9%97%9C%E6%87%B7%E8%BA%AB%E9%9A%9C...
[自由時報電子報]悲歌何時了?家總籲社會關懷家庭照顧者 2015-11-20 14:56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台中昨發生疑似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雙屍慘劇,距離11日發生崩潰女弒病母的新聞還不到10天,而高雄市也有男子因不堪長期 照顧失智父吵鬧,勒斃父親遭判刑1年8個月。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表示沉痛遺憾,要求政府與專業服務人員提高對家庭照顧者的辨識與支援,也呼籲社會 大眾提高對於家庭照顧者的警覺心,協助通報求援。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總接受衛福部社家署委託,已設置免付 費服務專線:0800-507272(有你真好真好-台語),提供電話關懷、到宅指導照顧技巧、照顧技巧訓練課程、心理協談、喘息服務、紓壓活動、照顧者 支持活動或互助團體等。「一通電話,問題就有解決的希望!」,請多多利用並廣為宣傳。 陳景寧指出,「領有重度多重障礙手冊、眼睛失明的72歲老母,47歲照顧他的兒子不與外人來往」,光從客觀條件上看,就是極具高風險的個案。 家 總曾根據過去多年不幸個案進行研究,邀請專家學者歸納出「高風險家庭照顧者」11項指標,包括:男性照顧者、面臨外籍看護工作空窗、需照顧2人以上、年紀 大、因太累曾產生自殺想法、因太累曾發生家暴事件、沒有照顧替手、本身也是重大傷病∕癌症∕慢性病患、暫時因受傷/開刀/住院等因素無法照顧、照顧失智症 者。 陳景寧強調,「對高風險個案,政府社工拜訪頻率與方式,必須檢討與改進」。 家總曾在103年間進行「男性家庭照顧者」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家庭照顧者因父權社會的價值與期待,更容易被社會貶抑與歧視,也比女性更不容易向外求援。專業社工人員在接觸男性照顧者,必須有更多的理解與協助技巧。 陳景寧表示,頻頻發生悲劇的主因是政府長期照顧資源匱乏,家庭沒有太多選擇權,陷入貧、病的惡性循環,而且社工專業人員也普遍缺乏對家庭照顧者的理解與接觸技巧訓練。 此外,「過世近兩個月,居然沒有親友或周遭鄰里發現」,顯示整體社會對家庭照顧者的風險意識太低,家總呼籲社會大眾也應注意11項高風險指標,多關心身邊人,協助有需要的家庭照顧者求助或通報。 新聞轉載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51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