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電子報]〈台北都會〉新北市失智症關懷系統 最快明年初上路 2015-10-26 記者賴筱桐/專題報導 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罹患失智症盛行率為四.九七%,至今年七月底,新北市老年人口為四十一 萬五千多人,推估失智人口約兩萬人,但市府僅掌握一千五百人追蹤關懷。衛生局表示,已研擬建置失智症關懷系統,最快明年初上路,便於確切掌握確診個案,了 解照護情形。 全市約二萬人失智 家屬負擔大 衛生局心理衛生及長期照顧科長杜仲傑說明,此系統可加強掌握失智症家庭數量,精準提供符合患者及家屬需求的資訊。 舉例而言,從醫院確診的患者,經取得同意將個人資料鍵入系統,整合市府相關局處、醫院或民間團體的衛教資訊、服務資源、活動及課程訊息,以電話或簡訊主動通知,提供諮詢、關懷或喘息服務等協助。 可提供患者及家屬需求 衛生局心理衛生及長期 照顧科技正江慧琪表示,市府多次發文健保署,盼提供新北市失智症確診人次資料,但中央考量個資問題回絕,市府與醫療院所、衛生所、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合作, 透過篩檢找出異常個案,今年一至七月篩出六百四十五人異常,衛生局電話追蹤關懷,協助轉介、就醫,開辦瑞齡學堂和家屬支持團體提供課程,累計至七月底,分 別有八百五十五及七百七十七人次參與。 開辦瑞齡學堂 提供喘息服務 亞東醫院神經內 科醫師郭蔭庭指出,造成失智症原因包括腦血管疾病、中風、腦部受傷、特殊藥物或酒精等因素,影響腦部功能,導致記憶力衰退,生活習慣改變,初期症狀包含健 忘、無中生有,有懷疑、妄想傾向,後期個性被動,表現和以前不一樣,甚至變成另一個人,生理出現手腳協調力退化、肌肉攣縮、感染或脫水等現象。 參與團體活動 有助改善退化 郭蔭庭強調,失智症治療只能延緩退化,無法完全治癒,不過,透過職能治療,讓長輩學習生活技能,參與團體活動,動動腦筋和手腳,有助於改善退化。 職能治療師陳姵君說明,瑞齡學堂課程內容依據懷舊、認知、感官、肢體及藝術五大方向設計。 例如配合節慶動手做麵條、餃子,讓長者喚起過節記憶,透過戶外活動,培養運動習慣,她強調,「做得好或不好是其次,重要的是長輩獨力完成一件事,增加個人成就感」,許多長者一開始跟不上,後來越上越有興趣,還主動爭取發言機會。 新聞轉載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26888
[自由時報電子報]〈南部〉一鄉鎮一日照中心 明年底完成 2015-10-24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衛生福利部長照十年計畫中,為落實社區照顧及在地老化,推動一鄉鎮一日間照顧中心,台東縣今年再增加鹿野及達仁兩鄉,縣衛生局長照科表示,明年還有池上、長濱、金峰鄉計畫加入,若再加上社會處的老人日托中心,明年底前十六鄉鎮市都有一處日照或老人日托中心,讓社區長照資源更完善。 台東縣第一家日間照顧中心是九十九年間由台東聖母醫院成立,隨後關山鎮、成功鎮及海端鄉陸續設置,長期照顧科長劉鳳琴指出,日照中心設置條件嚴格,近年來各鄉鎮都有單位有意承接,卻礙於建地建物難尋,才讓設置進度偏慢,鹿野鄉日照中心在瑞源老人會的支持下,讓瑞源活動中心轉型為日照中心,將由一粒麥子基金會提供服務。 達仁鄉則是南迴地區第一個設置日照中心的鄉鎮,由在地居民無償供地,台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承接服務。 大武、卑南及綠島設日托中心 劉鳳琴說,大武、卑南及綠島鄉則是以設置老人日托中心因應,不過老人日托中心是為健康長輩服務,老人日照中心則以失能老人為主。只要五十歲以上身心障礙者、五十五歲以上山地原住民、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都可向台東縣長期照顧中心或各鄉鎮衛生所申請,日照中心未來也會搭配喘息、復健、護理等長照服務,使有需求的長輩能就近享有完整不間斷的照顧。 新聞轉載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26466
[聯合新聞網]發展「照顧個管師」 銀髮族省麻煩 2015-10-24 03:40:48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長期照顧服務法已在立院通過,面對高齡化社會,國內亟需長照服務及銀髮產業,但昨天在「銀浪新創力國際週」論壇中,專家指出,台灣空有服務卻缺乏整合,申請窗口各自為政,建議參考國外經驗,發展「照顧個管師」,以個案的方式整合資源給所需民眾。 聯合報願景工程「活躍老化2.0/百歲新世力」提及國內長照服務缺乏整合,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昨天再度呼籲相關單位正視。她舉例,一位坐輪椅的老 奶奶希望外出,她居住的社區大樓雖有爬梯機,但沒有人可以扶她上下扶梯機,她外出時,除了預約車輛,還得另外申請一位志工扶她上下樓梯。 林依瑩表示,這個案例凸顯台灣空有銀髮服務卻缺乏整合,以目前台中市委外的居家服務來看,某區居家服務業者多達九家,但各自負責的街道、巷弄都不同,當地長輩申請居家服務時,經常弄不清楚自己應該向哪一家申請。 英國最大社會企業Age UK專案經理賽恩布魯克斯昨分享「整合照顧服務」經驗,由最貼近長輩的志工主導,結合醫療以及社會照顧,共同設計出客製化的照護計畫,提升長輩幸福感,也減少經費及不必要的急診,最終目的是希望英國每個人都過得起值得追求的晚年生活。 上述志工的角色即類似照顧個管師,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長簡慧娟表示,未來希望在小規模多機能的多元日照中心裡,設置照顧個管師,針對失能失智的長輩,提供家庭、個人需求的整合性服務。 例如家人臨時有事,可提供短期住宿,若是家人臨時沒辦法照顧,長輩又因行動不便無法離開住宅,日照中心的服務員也能到宅服務,目前已規畫全台將有廿二個小規模多機能的日照中心,希望明年起提供服務。 新聞轉載自http://udn.com/news/story/7266/1269169-%E7%99%BC%E5%B1%95%E3%80%8C%E7%85...
[台北演講活動]失智照護模式介紹 演講者:伊佳奇 老師 題目:失智照護模式介紹 演講內容:先將就失智症照護上的特殊性、與其他慢性病照護間的差異做一說明,進一步對失智症各種照護分別介紹,建議家庭及照護者如何運用家庭及社會資源進行失智症照護。 活動時間:2015/10/31(六) 0900-1100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10樓大禮堂(台北市中華路二段33號) 有意報名者請電致2388-9595轉8416 找許護理師, 請提早報名以方便講義的印製,謝謝
貼心服務長輩-十一月起市府推”失能失智老人牙醫到宅服務”措施完全免費 (中嘉新聞記者吳俊松/基隆報導) 基隆市政府推出的老人假牙補助政策,受到老人家的好評,而為了擴大服務基隆的長輩,基隆市政府社會處即將從今年十一月開始推出失能、失智老人家牙醫到宅服務措施,社會處表示只要符合資格的老人家,治療過程完全免費! 新聞轉載自http://video.n.yam.com/20151021344568/%E8%B2%BC%E5%BF%83%E6%9C%8D%E5%8B%...
[HiNet 新聞社群]開辦失智症身心支持門診 減輕雙方負擔 記者黃玿琮/台中報導 失智症是公認「最難照顧的疾病」,不少家屬壓力大到因此罹患「照顧者憂鬱症」。台中慈濟醫院身心科許峰碩醫師指出,如果懂得照顧技巧,例如善於利用失智症患者的健忘特質紓解家人情緒,可以明顯改善生活與照顧品質,減輕彼此負擔。 台灣步入老齡社會,失智症比例提高。身心科許峰碩醫師指出,失智家人在病程中,除健忘、生活功能減退外,還可能出現憂鬱、焦慮,甚至易怒、妄想幻覺等症狀,總稱為「失智症的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 葉 女士的媽媽與婆婆先後失智,數十年下來,可說是經驗豐富的照顧者;她說,失智病患由於腦部變化,極度缺乏安全感,十分依賴照顧者,不是親身經歷,不會瞭解 照顧者有多辛苦。多年來盡心盡力的照顧失智家人,有時不見得能得到應有的回饋。病患本身莫名其妙發脾氣,出現行為對立、抗拒照顧等情形,家族、兄弟姐妹間 因不瞭解而產生誤會,認為媽媽是故意作對,而不願意分擔照顧工作。 葉女士表示,照顧者除了無奈的心情,生活、經濟與心理都有很大壓力,也不知道能向誰傾訴,一度也不願意再繼續照顧,但內心深處卻又捨不得老人家;矛盾的心情讓自己也陷入憂鬱的情緒,幸好有醫療團隊指導,並不斷加油打氣,才能走出來。 許 峰碩醫師指出,失智症病人大多四肢健全,但一出門就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或生活功能持續變差而需要協助。協助過程中,比如幫忙洗澡時會被拍打、抵抗,還有 跌倒、吃錯東西的風險,或似乎有暴力傾向,或是各式收集癖,大小便不定點,影響居家環境衛生等,致使照顧者整天忐忑不安。不論是誰,如此24小時面對不定 時出事的壓力,都可能因此罹患「照顧者憂鬱症」。 許峰碩醫師表示,如果在照顧失智家人過程中,每天都覺得一大早就不想張開眼睛,遇到小事也心驚膽顫,不能放鬆,就算是天天做一樣的事,都會感覺好想放棄,甚至睡不著、吃不下、易怒、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不像以前的自己,千萬不要猶豫,快找身心科醫師。 他說,臺中慈濟醫院開辦失智症身心暨家屬支持門診,主要是體貼這群辛苦的照顧者,希望家屬在照顧長輩之餘,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顧。透過瞭解疾病本質,明白失智長輩其實很像小孩,學不會一般人思考。學習照顧技巧、知道什麼時侯做什麼事,照顧起來就會更順暢。 此 外,透過身心科醫師協助及指導,家人可共同學習失智症合併 BPSD 的表現、原因,以及處理方式。不要擔子全都交給一個人,重新建立彼此輪流照顧共識,協助大家量身訂作應對長輩、預防行為惡化的方法,加上藥物配合,以及轉 介社會資源,可以增進失智長輩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新聞轉載自http://times.hinet.net/news/16591301